【导语】《公⽺传》⼜名《春秋公⽺传》,儒家经典之⼀。上起鲁隐公元年,⽌于鲁哀公⼗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夏的弟⼦,战国时齐⼈公⽺⾼。下⾯是分享的公⽺传:《成公⼗三年》原⽂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
  ⼗有三年,春,晋侯使那铸来乞师①。
  三⽉,公如京师
  夏,五⽉,公⾃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娄⼈、滕⼈伐秦。其⾔⾃京师何?公凿⾏也②。公凿⾏奈何?不敢过天⼦也③。
  曹伯庐卒于师④。
  秋,七⽉,公⾄⾃伐秦。
  冬,葬曹宣公。
  【注释】
  ①⼗有三年: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78年)。⾕肠椅:⾕肠克之⼦,晋国⼤夫。乞师:请求出兵。
  ②凿⾏:改道⽽⾏。何休注:“凿,犹更造之意。”
  ③不敢过天⼦:何休注:“时本欲直伐秦,途过京师不敢过天⼦⽽不朝,复⽣事修朝礼⽽后⾏,故起时善⽽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后⽣事也。间⽆事复出公者,善公凿⾏。”
  ④曹伯:即曹宣公,名庐,曹⽂公之⼦,在位⼗七年。
  【译⽂】
  鲁成公⼗三年,春天,晋厉公派遣⼤夫部椅来鲁国请求鲁成公出兵。
  这年三⽉,鲁成公到了京师。
  夏季,五⽉,鲁成公“⾃京师”,接着会同晋厉公、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朱肠娄国军队、滕国军队⼀起征讨秦国。这⾥说“⾃京师”是什么意思?是鲁成公改道⽽⾏了。鲁成公怎么改道⽽⾏呢?因为鲁成公本来是去征讨秦国,路过京师,不敢不去朝拜周天⼦。
  曹宣公庐死在军中。
  秋季,七⽉,鲁成公从征讨秦国的战场上回来。冬季,安葬曹宣公。
关于年的传说
  扩展阅读:作者之谜编辑
  传说《公⽺传》是战国时代公⽺⾼编撰的,先是师徒⼝⽿相传,直到西汉景帝时才写定成书。和《左传》《⾕梁传》⼀样,《公⽺传》开始是与《春秋》分开流传的,⼤概在西汉后期哀帝时,学者刘歆“引传⽂以解经”,才把孔⼦编定的鲁国史书《春秋》尊为“经”,把《左⽒春秋》《公⽺春秋》《⾕梁春秋》称为解释经书的“传”,后⼈以传附经,合为⼀编,从此便把这三本书合称为“春秋三传”。
  《汉书·艺⽂志》的“春秋”类有:“《公⽺传》⼗⼀卷”。班固注:“公⽺⼦,齐⼈。”唐代颜师古注:“名⾼”。“公⽺”的含义是什么呢?有⼈认为是复姓,有⼈怀疑“公⽺”、“⾕梁”都是,“⼘商”(即⼦夏)的转⾳,近⼈蔡元培、顾颉刚等认为“公”和“⾕”双声,“⽺”和“梁”叠韵,因⽽“公⽺”即是“⾕梁”,这两部书的作者可能是同⼀个⼈,这种分析不⼀定可信。
  清代洪颐煊《经义丛钞》认为,“明”字的古⾳读“芒”,“芒”和“⽺”同韵,所以“《春秋》家公⽺⾼,亦即《孟⼦》所谓公明⾼也”。此说也缺乏说服⼒。关于公⽺⼦,正没有发现其他记载。
  《公⽺传》未成书之前,⼝⽿相传,它的传承过程,据东汉何休《春秋公⽺传·序》唐徐彦疏引戴宏序说:“⼦夏传与公⽺⾼,⾼传与其⼦平,平传与其⼦地,地传与其⼦敢,敢传与其⼦寿。⾄汉景帝时,
寿乃共弟⼦齐⼈胡⽏⼦都着于⽵帛。”这段话有三点值得注意:第⼀,说《公⽺传》传⾃孔⼦的弟⼦⼦夏。第⼆,《公⽺传》的成书从⼦夏(⽣于鲁定公⼆年,即公元前507年)到汉景帝初(公元前156年),经过了340年左右。第三,汉景帝时,《公⽺传》才写定成书。
  关于第⼀点,杨伯峻《经书浅谈》指出:“《公⽺传》中‘⼤⼀统’这个观念,要在秦汉以后才能有,这就⾜以证明《公⽺传》不出于⼦夏。”他⼜说:“总之,⽆论公⽺⾼或⾕梁⾚,都未必是⼦夏的学⽣,托名⼦夏,不过借以⾃重罢了。”关于第⼆点,戴宏所说的传承线索明显有误,340年间公⽺⽒仅传五代,每代要相距65年以上,这是不可能的。关于第三点,说《公⽺传》作于汉景帝时,⼤致可信。
  《四库全书总⽬提要·春秋公⽺传注疏》认为:“今观传中有‘⼦沈⼦⽈’、‘⼦司马⼦⽈’、‘⼦⼥⼦⽈’、‘⼦北宫⼦⽈’,⼜有‘⾼⼦⽈’、‘鲁⼦⽈’,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句,《⾕梁传》引之,直称‘沈⼦’,不
称‘公⽺’,是并其不着姓⽒者,亦不尽出公⽺⼦。且并有‘⼦公⽺⼦⽈’,尤不出于(公⽺)⾼之明证。”《公⽺传》既然是公⽺⼦⾃⼰写的,就不应引⾃⼰的说法。由此可以证明,《公⽺传》的作者不是公⽺⾼,⾃然更不是⼦夏所传的。看来,《公⽺传》可能是集体创作,最后由公⽺寿和他的弟⼦胡⽏⼦都写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