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3项防灾减灾技术
(一)病虫害防控技术
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是小麦全程防治最关键环节和最基础工作,不仅能够控制小麦早期病虫为害,还能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压力,是实现春病秋治最科学、最有效的关键技术措施。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因地制宜,科学选药,最大限度避免“白籽”下地。对病害,条锈病易发区和越冬区采用适宜杀菌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当田间病叶率达到0。5%—1%时,及时喷雾防治;其它大部分地区以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黑穗病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防秋苗期锈病等。对虫害,重点防控草地贪叶蛾、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害虫,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实施土壤处理;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对草害,注意适时除草,推介土壤墒情适宜时于播后苗前采用广谱性除草剂进行封闭化除;冬季与春季应针对麦田杂草种类,选用适宜农药机械化学除草。
(二)主要气象灾害防控技术
我国小麦生育期间干旱、冻害、干热风和渍害(南方地区)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威胁。气象灾害防御共性技术措施:一是选择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应选择通过当地审定的优良品种,对抵御当地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有较好的抗性、适应能力和稳产性。二是打好播种基础,培育壮苗。通过精细整地、适期适量播种等措施,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体结构,是增强小麦植株抗性、缓解灾害的重要途径。具体气象灾害防控技术措施:对渍害,要做好田间沟系的配套疏通,合理耕作。对冻害,寒流到来之前及时灌溉,喷施防冻化控制剂也有一定的防冻效果;发生冻害后应采取及时追肥、灌水等补救措施。对倒伏,通过播前深耕促进根系下扎、平衡施肥构建合理体结构、及时防治茎基腐病等茎基部病害、灌浆中后期避免灌水等措施提高防倒能力。对干热风(高温),适期播种、平衡施肥以避免后期贪青晚熟,在灌浆初期及早灌溉改善土壤墒情,叶面喷施化学制剂防高温危害。对干旱,通过合理耕作(深松、划锄、覆盖等)蓄水保墒和实施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喷施化控制剂等措施防旱。
(三)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在小麦抽穗后至籽粒灌浆期,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
配液,通过一次施药实现防病、防虫、防早衰,进一步提高粒重。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不同麦区的主要病害不同;主要虫害有蚜虫、吸浆虫等。当干热风来临前,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应根据病虫和干热风的发生情况进行1—2次。但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病虫害和干热风发生情况,制定适合本区“一喷三防”的重点防治对象,确定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的种类和配方。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干热风出现多,蚜虫发生重,“一喷三防”应以防干热风、蚜虫、吸浆虫、白粉病为重点,兼顾防锈病,黄淮冬麦区还要重视防治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发生概率高,应以防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西南麦区条锈病发病率高,“一喷三防”应以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等。
干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