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1 倗国位置
宗亲
倗国墓地发现于2004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进行发掘。该墓地属西周时期墓地,位于山西省南部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跨涑水河。涑水河在镇南穿过,其间为宽阔的缓坡塬地,塬上有数道大小冲沟。墓地坐落于横北村北部,东西两边均为南北向的冲沟。南北两座山围城的中间小盆地俨然一个天然的国境。
2 横北村墓葬
截至2010年7月,共发掘墓葬191座。墓葬中出土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蔚为大观。一二号墓整体平面呈“Ⅱ”字形,随葬品丰富,根据这一对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以及铜器铭文可以推定,墓主人为文献失载的西周中期的倗伯夫妇,其中M1为倗伯夫人墓,M2为倗伯墓。 
(M2号墓铜器铭文证明墓主为棚伯及其夫人)
M1和M2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在西, 墓主人头向西, 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 棺撑之间随葬大量的铜器、陶
器和漆木器, 据此推测, 这是一组西周中期的公侯级墓葬, 推测是在穆王后期。M1号墓墓主为女性:
葬姿:头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叠置于小腹上,
玉器:随葬有大量玉饰,头两侧是耳饰玦和束发的玉箍及带圆堵头的饰发小玉串饰,嘴里有大量玉口,项上有玉蚕料管项饰1组,左右肩及胸两侧有5组骨牌联珠串饰组佩,胸正中是3组玉璜玛瑙管组佩,胸到小腹上是2组柄形器手中有握玉。
殉人:外棺东端的棺椁之间有3个殉人,以苇席裹包。
铜礼器:随葬铜礼器有鼎5 、簋5等共25件, 其中8件有铭文。其中一个铜鼎的内腹壁上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这段文字证明,该女名叫毕姬,她是倗伯的夫人,倗伯为倗国国君,毕姬是国君夫人。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
陶器: 各形陶器共30余件。
博斯腾湖位于∙荒帷:发现的棺罩即“ 荒帷”, 富丽堂皇, 千年一得。   
M2号墓为男性, 头向西,俯身直肢葬, 头下为玉覆面,颈戴玉五联璜串饰及腹下部,口含玉块,玉璧随葬于头顶下,玉柄形器随葬腹下、盆骨下,右腹部有玉管,腹两侧各有铜环,另有骨牌饰、贝串饰等。棺椁间有4个殉人,东北角2个,西南角和西北角各一。随葬3个鼎、1个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   
(铜簋)
3 西周荒帷
在M1中发现了十分珍贵的荒帷遗迹,保存状况较好。“荒帷”,即棺罩,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一类的模仿。荒帷出土印证了西周时期《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上的记载,具有重要意义。荒帷又称墙柳, 《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饰枢为设墙柳也. . 墙有布帷, 柳有布荒。” 贾公彦疏日: “设墙柳也者, 即加帷荒也。”  M1荒帷图案中的凤鸟造型,与常见于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饰风格相同。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完整,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昂首形象,翅上扬,两腿与利爪健硕有力,尾部下卷,气势磅礴。大凤鸟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下图是出土时彩鲜艳、纹饰清晰的北壁东端荒帷:
春晚贾玲
 
荒帷上的鸟纹刺绣图案:
临幕荒帷图案:
上海电信dns
据现有的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遗迹。荒帷的出土为两周宗法礼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十分激动:“过去只是史料中有,而任何考古材料中都没有见到,现在我们终于发现它了!”。另外,2007年,河南新郑战国古墓M80再次发现“荒帷”。
4 被遗忘的小封国人民英雄张定宇
文献中没有关于西周时期倗国的记载,倗国墓地对于倗国历史地理范围、晋国都邑、晋初封地范围及早期疆域情况,晋国早期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倗国墓地的发现,让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的历史。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这些在史籍中均能到线索,而倗国却无稽可考。但是,“倗”字在西周金文中却曾经出现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冒鼎,有铭为“晋侯令倗追于倗,休又(有)禽(擒)”。这个倗应该就是横水墓地发现的倗,这件器物应该也是出自晋侯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吉琨璋解释说,横水铜器中的“倗伯”,按照对西周金文通常的读法和理解,“倗”应是地名、国名、姓氏。“伯”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周王室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在已有的金文中,“晋侯”符合前一种解释,“井叔”则是后一种。从横水墓地所出青铜器的金文和以往发现有“倗”字样的金文来看,“倗伯”属第一种较为合理。周代封国,实行五等爵禄制,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样的话,倗就是西周时期位于横水一带的小封国
丑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