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一课 《我爱这土地》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 
    爱国思想之情,人所共有。本单元诗歌教学以“土地情思”为主题组元。共选编了六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这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热爱的情感。
教读本单元,要引领学生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角度看,“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教读的重点。学习过程以师生的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鼓励学生反复品味并积累诗中的名句。
   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单元,两本书第一单元都安排诗歌,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
三研读课文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2) 讨论
1.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学生回答)
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5.“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课堂练习:
仿写诗歌  (交流学生作品)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通过学习,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爱国的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
五 课后作业
一、背诵这首诗。
二、完成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
三、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的作品,深入了解诗人的艺术风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 听录音,初步感知
4有感情的朗读
5学生标节奏,试读
跟读录音,6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7 讨论意象和象征义
8仿写诗歌
9教师小结
10 布置作业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
3播放多媒体音频
4组织学生讨论
5交流学生仿写作品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合作探究主题
5仿写诗歌 
 
 
 
 
1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国思想。
2开放自主合作。
3联想探索实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 我 爱 这 土 地》 艾青
鸟——歌唱: 土地、
河流
黎明
我——热爱——祖国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自评人:                                          _______
 
自评内容
情况记载
 
总体自我评价
较好
一般
 
联系阅读,主动提问
较好
一般
 
能否积极参与合作
较好
一般
 
你的观点的价值
较高
不高
 
小组发言次数
 
 
课堂发言次数
 
 
学会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获
 
 
最大的遗憾
 
 
感触最深的知识
 
 
语文教师的评价
 
努力的方向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三、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   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   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我爱这土地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