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写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诗句的理解,特别是个别词语的解析。
2.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字里行间迸发出的诗人的爱国情感。
我爱这土地仿写 教学难点
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饱含深情的背诵导入。这是一位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他就是艾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2年在上海进行进步绘画运动被捕入狱,他失去了画笔,但却拿起了文学之笔开始诗歌创作,并在狱中完成了的现代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朗诵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人展示,教师简要评价。
四、品读诗歌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用“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通过诗歌的写作时间,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不妨先谈谈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嘶哑”的含义了。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艾青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那么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呢?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这首诗的抒情 彩如此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鸟儿的歌唱和作者的抒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7.如果说前一诗节是鸟儿在歌咏自己的土地,而这一诗节则让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为什么……深沉”你怎样理解?
这一诗节是前一诗节情感的升华,回到现实中的诗人在表达情感上更为直接,也更令人震撼!
“泪水”呢?你怎样理解?这是否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当然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如今诗人流下热泪,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人情到深处的感情,这泪是为自己而流,为受苦受难的同胞而流,更是为祖国大地而流,这份爱炽热而深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