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个有趣的⼩故事,不得不佩服古⼈的机智
⼩⼩的⼀幅对联,虽貌不惊⼈,却传承了华夏⽂明。古往今来,流传下来不少与春联有关的趣
闻趣事。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偷⾛,某年除⼣,他想出了⼀个
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副对联:
福⽆双⾄
祸不单⾏
偷联的⼈到王宅前⼀看,都摇头⽽去。初⼀清晨,王羲之⼜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
新的⼀幅佳作:
福⽆双⾄今朝⾄
祸不单⾏昨夜⾏
2。北宋⽂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磨⾯。12岁那年,⼀位师爷命他以磨⾯为题做
联⼀副,王禹偁即道:
但取⼼中正
⽆愁眼下迟
⼀⽇,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
鹦鹉能⾔难似凤
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消息传开。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3。宋⼈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位穷苦⼈请他代写⼀副春
联,吕写道:
⼆三四五
六七⼋九
横额:南北
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数⼈围观。众⼈始觉其“怪”,继⽽称其“妙”。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
意”:上联缺“⼀”,下联少“⼗”,正是“缺⾐少⾷”的谐⾳: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
以独特的修辞⼿法写尽了穷⼈的⽣存窘相。
4。宋代词⼈晏殊路过扬州时在⼤明寺⾥⼩憩,⽆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王琪,便请王来⼀起⽤饭。饭后⼆⼈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个佳句,⽐如我曾做出过这么⼀句:
对联的故事⽆可奈何花落去
⾄今也没想出下联。王琪应声说: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联句被晏殊写⼊他的词《浣溪沙·⼀曲新词酒⼀杯》中,成了千古名句。
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
⽔底⽉为天上⽉
众友⽆句答对,杨⼤年刚好赶到,对⽈:
眼中⼈是⾯前⼈
众友皆齐声喝彩。
6。宋⼈刘贡⽗善对,王安⽯出句试之:
三代夏商周
刘对⽈:
四诗风雅颂
王安⽯拍⼿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
的“雅”诗⼜可分为“⼤雅”和“⼩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7。梅尧⾂以诗知名,但浮沉三⼗年⽽不得重⽤。到了晚年,他应欧阳修之邀参加《唐书》的修撰。成稿之后还未上呈皇帝,梅就病故了,⼠⼤夫们莫不叹惜。先前梅尧⾂受命修《唐书》时,曾对他的妻⼦刁⽒说:
吾之修书,亦可谓猢狲⼊布袋矣。
刁⽒笑道:
君于仕宦,⼜何异鲇鱼上⽵竿耶。
虽是夫妻⽇常对话,却⾃然成联,闻者皆称善对。
8。苏轼(号东坡)与黄庭坚于松下⾛棋,阵风吹来,松⼦掉落棋盘,东坡即景出句:
松下围棋,松⼦每随棋⼦落
黄庭坚对⽈: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9。苏轼⼀向恃才傲物,宰相王安⽯很器重苏的才学,但⼜觉得该杀杀他的傲⽓,有⼀年的正⽉和⼗⼆⽉都有⽴春,⼋⽉⼜是⼀个闰⽉,王安⽯即以此为题出了上联要苏轼答对:
⼀岁⼆春双⼋⽉,⼈间两度春秋
苏轼苦思多⽇,终不能对出。直到⼏百年后才有⼀位⽆名⽒勉强对出了下联(宽对):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
10。⼀⽇,苏东坡邀黄庭坚来家作客。黄到门外,苏忙着出去迎接,两⼈就在门旁的柳树下攀谈起来。正在窗前捉虱⼦的苏⼩妹见此情景即戏语道:
阿兄门外邀双⽉
苏东坡笑对⽈:
⼩妹窗前捉半风
“双⽉”谓“朋”,“半风”(“风”繁体作“⾵”)指“虱”。不得不赞叹苏⽒兄妹的才思敏捷,聪慧过⼈。
作者:蜗⽜每⽂章来源:⽹络世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