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及意义
展开全文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特点。选择何种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显得至关重要。经过多方调查考证,选择乡土文化为载体,是非常合适的。
一、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
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无形的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
绍兴为例。绍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大禹治平洪水后,曾在此大会诸侯,死后又葬身这里,绍兴因此被称为会稽。春秋战国时为越国国都。绍兴地处丘陵山地和河网平原的衔接地带,山川秀丽。绍兴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保持着古城独特的格调。城区内有众多的名人故居和遗迹,如周恩来祖居、鲁迅纪念馆、秋瑾纪念室、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沈园、卧龙山越王岩、大善塔、轩亭口等。春秋时期卧薪尝胆、图强兴国的越王勾践,东汉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东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圣王羲之,兴建鉴湖水系,泽被后世的马臻,唐代诗歌旷达、诙谐,诗篇脍炙人口的著名诗人贺之章,南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明代第一才子”艺术大师徐渭、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以及晚清的革命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绍兴是我国文化革命旗手鲁迅的故乡,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祖居。这些伟人的丰功伟绩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他们的浩然之气振奋了民族
精神………
由此可见,乡土文化的范围广、内涵丰富:历史、地理、人文、道德、品质、天文等等,都可以纳入乡土文。因此,乡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成立乡土文化读书会  在班级设立绍兴乡土文化读书会。书由会长管理。学生可在课外时间读书,也可在周末把书带回家读,并做读书笔记。大部分关于绍兴乡土文化的书 籍由老师提供,包括绍兴的历史、文化、旅游、风俗、文学、地理、镇志、县志等,同时,搜集相关录影带、光盘、图片、实物等。
学生编辑乡土读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确定若干个研究性学校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研究方向。以绍兴为例,绍兴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分组编辑绍兴古桥》、《绍兴寺庙》、《绍兴戏台》、《绍兴老屋》、《绍兴河流》、《绍兴诗歌》、《绍兴散文》、《绍兴先贤》等等。
进行文献、实地研究  在确定某一研究性学习主题后,学生可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到图书馆的古籍部或者地方文献室去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和专家,做好
笔记;同时,也要请教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草根专家、民间文化工作者及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局,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人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文献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时间的转移,环境的变迁,很多研究的东西或许已经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实地考察、实地研究。实地研究主要采用采访和实物拍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查取证,来研究某个问题。最后通过图片或者实物的方式展览出来。
学生写研究性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除了要看重过程外,结果其实也是重要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后,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在选题内容上,既要有趣味性,也要逐渐重视社会性;注重本土性。课程内容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地取材,发挥优势,充分反映学校和地方特。再加上乡土文化内涵丰富、研究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需要。
笔者三年前曾做过一次乡土文化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362份,收回362份,调查的学校有:王坛镇中学、漓渚中学、实验中学、杨汛桥中学、钱清镇中学、孙端镇中学、夏履镇中学。调查结果表明:在30个题目中,以孝闻名的曹娥,治水造福的马臻、汤绍恩,断案如神的包拯、以书法名世的王羲之、一身正气的文天祥,抗英名将葛云飞,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者祁彪佳,教育泰斗蔡元培,“心学大师”王守仁等人居然没有一个同学能从楹联中人出他们;名胜也如此,列举的十处名胜,有五处是0。或许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人、风景,但不知道这些是绍兴名人或者绍兴名胜,或许学生知道这些人和名胜,但不知道这些人、名胜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常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一个发展趋势。由此产生的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走向,在我们看来,从总体上看,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调查的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年轻一代与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其这蕴含着的深厚的文化,坚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的疏离,陌生越来越严重了。钱理先生在《贵州读本》中谈到这种情况并说:“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可对联的故事
以说是根本性的忧虑,我们想向我们的孩子,向中国的教育界,以至思想文化界,发出一个呼吁:‘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关乎民族精神建设的大问题:要引导我们的孩子去关心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父老乡亲,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
2、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性学习,是丰富德育内涵的需要。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的估计和先贤的亮节和业绩。因此,以这些内容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能从不同的角度体味先贤的人格魅力。
每个地方,都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孝顺、爱国、勤劳、勇敢、坚强等。以绍兴为例,可以举行以孝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大舜是绍兴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对联“龙祬尻闻,克谐以考;凤庭垂流,允执厥中。”高度赞扬了大舜的此联事亲至孝的精神。对联“钉板可雪
冤,父活何妨死;木栅因增重,八龄奚啻千秋。”讲述了八岁朱娥为救父亲,主动几次卧于钉板上,后来终因伤重而死的至孝故事。对联:“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我不拜也无妨。包含了孝女曹娥的故事。再结合这些先贤的祠堂、文献,总结其至孝的品质;以勤苦为主题: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越王勾践含辛茹苦复国;以爱国为主题:秋瑾为国家奔走,鲁迅弃医从文;以修身养性为主题:范文澜“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这是教育家杜威说过的一句名言。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形式均以老师的说教为主,缺乏创新。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相同性,缺少了独特的东西,而乡土文化的介入将大大地改变这一传统模式,因为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孩子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德育的途径虽然有很多,但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德育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不仅培养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而且构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正如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的陈桥驿先生所说:“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以乡土为
教材,人人看得见,触得着,所以感染力特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