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兵与吴承仕
钟伟
要说吴若兵,得先说员公支祠。员公支祠坐落在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占地600平方米,砖木结构,2004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来到这里,寻革命先贤留下的红印记。
对联的故事
歙县有句俗语“南吴北许”,员公支祠便是吴姓家族的支祠,祠堂前有月池,月池前有长廊,长廊下摆有一四方桌,村民多在此纳凉休息。
来到员公支祠那天,临近正午。在月池前的长廊里,今年86岁的吴喜来正在饭后小憩。谈起过往,老人说当时自己年纪还小,很多事情记不清了,但听过一些故事,自己曾躲在棺材里逃避战火。
吴喜来介绍,昌溪村至今保持明清建筑风格,村内大小巷弄纵横,易使外来人弄不清方向,“如果游击队员藏在村庄
内与敌人周旋、打巷战,敌人肯定不堪一击。”昌溪村众基础很好,村民积极支持共产党,以前有不少人参加游击队,并帮助游击队员密送信件、物资等。员公支祠里曾经有游击队,吴喜来小的时候听长辈说打了不少仗,村里有位叫吴若兵的游击队员,当时带领村里游击队员与国民党展开战斗。解放后,吴若兵当了休宁第一任县长。
吴喜来的话引起附近一村民认同,这位村民叫冯兆根,今年84岁。冯兆根补充说,解放前夕,
深渡镇和昌溪聚集大
歙县篇/SHE XIAN
量国民党力量,国民党在深渡设立区公所,在昌溪设立乡公所,当时在昌溪的国民党军队大约有2到3个营左右,昌溪村境内发生大大小小不少战事,当时许多游击队员在深渡打完游击战后,纷纷来到昌溪。
在冯兆根儿子的指引下,记者到吴若兵的儿子吴奔真。今年70岁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家务农,父亲的故事听说过,但记得不太全,也不太会表述,但歙县县志应该会有。
之后,在歙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的帮忙下,记者查阅到有关吴若兵的一些资料,虽然很简短,但证实吴若兵确实存在,也确实是皖南游击队的重要成员之一,或者说是组织者之一更为恰当。
资料显示,吴若兵,又名吴淑林,安徽歙县人,绩溪孔灵农校毕业,在校入青年团,后参加革命,为皖浙支队司令员唐辉下属,与副司令员程灿一起开创“皖南游击队”,任歙南敌后武工队队长。解放后曾任休宁县县长,后任军校负责人。
相关史料记载,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员公支祠曾是新四军地下秘密活动基地和物资储备基地。1947年12月,唐辉率领部队来到歙南开展工作,根据皖浙工委文山店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旱南工作委员会,
属中共皖浙工作委员会领导。旱南地区先后有5个区工委,1949年2月成立旱南游击队,4月成立旱南办事处和部分区乡政权。4月28
日,歙县解放。5月15日,中共旱南工
委、中共水南工委和中共歙县县委等组
织组成新的中共歙县县委,书记为王诚
信和吴若兵。
另外,在员公支祠后院一角的墙体
上,至今仍留着当年刷写的标语口号:
读书救国。史料显示,1934年吴承仕
与徽商吴良臣共同创办“昌溪私立复兴
小学”,校址就设在员公支祠。1937年
冬至1938年春,吴承仕在家乡组织复
兴小学师生宣传抗日,发放抗日宣传
单,发动学生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募捐,
购买“儿童号”飞机支援抗日等。
吴承仕1884年3月20日出生于昌
溪沧山源,5岁时在村中上私塾,18岁
与父同应试中秀才;19岁赴南京参加乡
试,中试第39名,24岁后离家赴京。
他23岁时参加举贡会考,获殿试
一等第一名,被点为大理院主事。1912
年改任司法部佥事,1915年拜太炎先
生为师,在太炎先生被袁世凯软禁时,
笔录太炎先生绪论,著成《菿汉微言》,
名动天下,后成为著名经学家。1927
年闻张作霖杀害李大钊而愤然辞官,专
事教育,历任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国学系(或国文系)
主任,他在国学、音律、古训方面皆有不
错的造诣。
1934年2月,吴承仕在故乡昌溪创
办复兴小学,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
歙县篇/SHE XIAN
党。1937年冬至1938年春,吴承仕回到家乡,组织复兴小学师生宣传抗日,编著《一片爱国心》《觉
悟》《复活》等进步作品给师生演出。离开昌溪后,他利用早晚时间亲书对联百副,寄给家乡小学变卖后作办学经费。
1937年北京沦陷后,吴承仕被敌人列入黑名单,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他化名汪少白,化妆转移到天津,秘密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天津水灾,染患伤寒而不自知,仅以一般感冒治之。后来病情严重,天津无法医治,只好秘密潜回北平。不敢直接回家,悄悄住在一个亲
戚家中。9月11日身体不支,经友人帮助入协和医院。由于在天津延误时日过久,又并发支气管炎。1939年9月21日,终因肠穿孔抢救无效在北平逝世,终年56岁。
1940年4月,延安各界为吴承仕举行追悼大会,、周恩来亲送挽联,的挽词为“老成凋谢”,周恩来的挽词为“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1945年,中共七大将吴承仕列入烈士名单。
吴承仕
歙县篇/SHE 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