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4 巴洛克时期音乐复习2-大型声乐套曲
第二节大型声乐套曲
八、清唱剧(oratorio)的简况?
1、含义: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2、第一部清唱剧: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3、两种形式:清唱剧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二是使用意大利文的清唱剧,面向公众,不局限于《圣经》题材,取材自由,因此被称为“世俗清唱剧”。到17世纪下半叶,前者逐渐消失,后者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九、康塔塔(cantata)的简况?
1、含义: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天主教圣经
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2、由来及其发展: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它是与清唱剧平行发展的体裁,后来在德国盛行一时。在意大利,cantata一词最初泛指声乐作品,与器乐曲sonata对应,最早使用康塔塔一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Grandi,1575~1630)。早期的康塔塔在罗马流行,A.斯卡拉蒂是当时最多产的康塔塔作曲家;后来康塔塔流入欧洲的其他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作曲家用本国的语言进行康塔塔的创作;1700年以后,它在德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顶峰,著有《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复活节康塔塔》等;巴罗克时期之后,康塔塔逐渐衰落。
3、两种形式: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为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大型康塔塔。
十、受难乐(passion)的简况?
受难乐是根据《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受难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5世纪,罗马天主教仪式中开始出现受难乐的雏形。
2、14世纪后半叶,单声部圣咏构成的“素歌受难乐”成为受难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3、15世纪开始,复调手法的运用使受难乐进入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应答受难乐”。
4、1650年后,受难乐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受难清唱剧”阶段;它借鉴了清唱剧和歌剧的写法,运用众赞歌音调,并且加入了《圣经》之外、自由释义的歌词段落。
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临终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