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 泰姬陵 东印度公司 通讯委员会 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
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他所提倡的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为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所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美第奇家族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著名家族。靠经营商业、工业,15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银行家之一。13世纪起就参加佛罗伦萨政府。1434年控制佛罗伦萨政权,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无冕之王。1494年美第奇家族因平民起义出亡。后来依靠西班牙军队的支持,恢复了对佛罗伦萨的控制。当再度被逐后,1530年又在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保护下返回佛罗伦萨,并使佛罗伦萨成为公国,1569年该家族取得大公头衔,建立托斯卡纳大公国。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至1737年结束。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
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马丁·路德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公布
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沃姆斯敕令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闵采尔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
奥格斯堡和约
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加尔文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教创始人。法国人。曾研习神学、法律。致力于宗教改革。1534年,因法国政府迫害新教徒,逃往瑞士巴塞尔。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系统阐述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1541年后长期定居日内瓦,创立加尔文教。和路德有相似之处,他也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天主教圣经,人们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但他比路德更为激进,提出了“预定论”的神学学说。“预定论”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
进取精神。在加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也在欧洲各地广为传播。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反对再洗礼教,并亲自参与对该教派的迫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极力反对。其著作还有《教义问答》、《论教会改革之必要》等。
英国国教会
即英国国教。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而创立的新教会。它把天主教的拯救灵魂的教义与路德新教的信仰得救的教义结合起来。解除罗马教廷对英国教会的控制,确立英国国王在教会的最高首脑地位,教会则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用英语作礼拜,教区以行政区划确定。但主要教义与天主教没有重大区别,主教职位和豪华的宗教仪式仍被保留。
耶稣会
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建于巴黎,1540年获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该会旨在重振罗马教会,维护教皇的权威。会长由选举产生,对各地耶稣会有绝对统治权,故有“黑衣教皇”之称。会内有严格的纪律,会士必须绝对服从会长和教皇,立
绝财、绝、绝意三誓愿。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天主教服务。16世纪以后耶稣会的活动扩展到亚、非、美洲。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来中国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抹下浓重的一笔。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葡、法、西等国曾先后取缔耶稣会,后又得到恢复,并发展为天主教最大的修会。
收复失地运动
亦称雷康吉斯达,西班牙文“再征服”的意思。公元8至15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8世纪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之后,在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区和山区逐渐形成阿斯都里亚王国、雷翁王国、卡斯提王国、阿拉冈王国等基督教小国家。他们不断地向阿拉伯人进行斗争,收复被占领的土地。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成为斗争的主力军,领导权掌握在国王和贵族手中。1212年,卡斯提等国联军在多罗萨重创占领军。到13世纪中叶,半岛大部分地区光复。1249—1251年葡萄牙实现了领土的统一。1479年卡斯提和阿拉冈合并,建立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攻占阿拉伯人在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结束了长达七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
根特协定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南北各省代表于1576年11月8日在根特城订立的协定。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的迫害异端没收财产的一切决定,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但没有具体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保守的协定,尼德兰独立、宗教信仰自由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