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会议是指基督教的世界性主教会议,天主教承认历史上一共召开过21次大公会议,东正教会只承认325年至787年之间召开的前7次大公会议,而新教则不承认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 )后天主教所召开的大公会议。在天主教认可的21次大公会议中,前9次由罗马帝国皇帝召集,从第九次会议起由教宗主持召开。
NO.1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公元325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举行,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集,君士坦丁一世于当时邀请了所有的1800名教会的主教(有1000位在东方,800位在西方),但最后只有250-320左右的人能与会。
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耶稣是否与天父同质还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的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君士坦丁一世在议期间,曾多次出席会议。最后,何西乌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所提出的《尼西亚信经》为基础,并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观点(在估计的 250-318 所有参加者中,最后只有两人支持阿里乌教派)。信经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施加压力下通过,定为正统的教义标准,否定教义者被定为异端。[1]会议同时制定了 20条教会法规,扩大正统派主教的权力,并对罗马帝国全境教会具强制性约束力。
NO.2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
由于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死后,继位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支持阿里乌派。故此,圣父(即天父)及圣子(即耶稣)本质的教义并未平息。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死 后,继位的狄
奥多西一世于公元380年入教。狄奥多西一世反对阿里乌教派,更颁布一系列法令支持基督教,确立其国教的地位。在此政治背景下,狄奥多西一世 于公元381年召开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欲借此解决基督教的长期纷争。是次大公会议由拿先斯贵格利主持,共186位主教出席。
会议重新确认了《尼西亚信经》,并加入圣神与圣父、圣子同性同体的内容。
《尼西亚信经》
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祂所创造的。
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祂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祂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 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借着祂而造成的。祂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祂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祂在般雀比拉多执政 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被埋葬。祂正如圣经所载,第三日复活了。祂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祂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祂的神国万世无 疆。
我信圣神,祂是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发。祂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祂曾藉先知们发言。
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亚孟。
NO.3 以弗所公会议
是于公元431年由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斯二世在小亚细亚省的以弗所举行的第三次基督宗教大公会议,在以弗所则是第一次,约2,000主教出席。其主要议题是关于聂斯脱利派关于玛利亚神性之争,尊玛利亚为圣母的天主之母教义。
NO.4 迦克墩公会议
迦克墩公会议(或称卡尔西顿会议),是于西元451年在迦克敦举行的第四次基督教大公会议。与会的有东方教会的500位主教及教皇的数位代表。此会 议产生了重要的基督论定义,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会议将基督一性派定为异端。最后,会议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经——迦克墩信经。同时,巩固了 罗马主教优越的权威地位。
NO.5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是于公元553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主持,约164名主教参加。是次大公会议将“基督一性论”视为异端。教宗拒绝参加此会议,却在其后核准了此次会议的结果。
NO.6 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会议
第三次君土坦丁堡公会议,于公元680年至6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由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四世主持,约174名主教出席。会议判处“基督意志单一说”为异端,宣称耶稣乃天主的“道成肉身”,具有天主性和人性。
N0.7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
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于公元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由东罗马帝国女皇伊丽娜召集。这会议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七次的世界性主教会议。此会议主要讨论圣像 崇拜问题,现今一些基督教会的教义,是此会议的结果。此会议在对圣像敬礼的传统奠下了重要根基。现今的天主教,于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举行的“正统信仰凯旋 节日”,便是为庆祝圣像画像纳为正统教义的日子。
NO.8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
第四次君士坦丁堡会议,于公元869-870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由东罗马帝国皇帝皇帝瓦西里召集,约102名主教参加。会议废黜了前任牧首佛提乌,并对之除以绝罚。
NO.9 第一次拉特朗大公会议
第一次拉特朗大公会议于1123年在罗马拉特朗宫举行,由教宗卡里克斯特斯二世主持,约500名主教出席。会议批准了《窝牧政教协定》
,对主教的神权和世俗权利加以区别和规定。
NO.10 第二次拉特朗大公会议
第二次拉特朗大公会议,于公元1139年在拉特朗行宫举行,由教宗诺森二世主持,约600名主教参加。会议宣布否认对立教宗阿纳克雷二世,通过30条教会法规,强调神职人员的独身制。
NO.11 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
第三次拉特朗大公会议 ,于公元1179年在拉特朗行宫举行,由教宗亚历山大三世主持,约
600名主教参加。会议规定教宗由枢机主教团以二分之三的多数选举产生。
N0.12 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
第四次拉特朗公会议,由教宗依诺森三世在1215年于拉特朗行宫召开。参加会议者包括了七十一位大主教、四百多位主教、八百多位修道院院长及副院长、宗教团体领袖和法王、英王、匈牙利王等俗世统治者的代表。
( 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宣布发起十字军东征)
此会议所造成的影响与作出的决定如下:
确立了圣职人员与教宗对社会的领导地位
决定预备再组第五次十字军,由教宗亲领出征
确认方济会成立
指斥瓦勒度派(Waldensian)及亚尔比根派为异端
建立异端裁判所,规定了对不肯悔改、传布异端者的刑罚
宣告限制赎罪券的颁放
规定教民每年需作一次告解
禁止再设立新的修会,以避免修院设立的泛滥
禁止任何圣物崇拜,除非得到教会的许可
提醒主教作教师的责任。规定主教们应当选能干的人讲道,并为学识较差者免费提供神学及文法教育
强调圣职人员的培育与革新,禁止买卖圣职。规定圣职人员的外在生活,如:公职、贸易、穿着、表演等。
命令犹太人及回教徒穿着特别服装。犹太人除了不可担任有权管辖基督徒的公职外,更被排除于一般社会之外;会议中还规定犹太人必须佩带一种特殊标记。
有关圣祭礼中,“化质说”被接纳为正统。化质说认为,饼与酒内存的永久真实,经过祝谢已经变成基督的血与肉了。
NO.13 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
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于公元1245年在法国里昂举行,由教宗英诺森四世主持,约150名主教出席。会议宣布革除德皇腓特烈二世的教籍,号召教徒支持十字军东征。
NP.14 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
第二次里昂大公会议,于公元1274年在里昂召开,由教宗额我略十世主持,约500名主教参加。会议对教宗选举会议制定出一些规则,在形式上实现了与东正教的短暂联合。
NO.15 维埃纳大公会议
维埃纳大公会议 ,于公元1311-1312年于法国维埃纳城举行,由教宗克雷蒙五世主持,约300名主教参加。会议主要讨论了方济各会的问题,宣布取消圣殿骑士团。
NO.16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于公元1414-1418年在南德康斯坦茨城举行,由教宗马丁五世主持,约600名主教参加。会议结束了三个教宗对峙的局面,以异端罪火刑处死胡斯。
N0.17 费拉拉-佛罗伦萨大公会议
费拉拉-佛罗伦斯大公会议,于公元1438-1443年在意大利 费拉拉、佛罗伦萨以及罗马举行,由教宗尤金四世主持,约200名主教参加,与会代表约800多人。会议着重解决东西方教会的分歧,谋求与东正教合一。
NO.18 第五次拉特郎大公会议
第五次拉特郎大公会议,于公元1512-1517年在罗马拉特郎宫举行,由教宗朱理亚二世和利奥十世先后主持,约150名主教参加。会议否定了法王路易十二主持的比萨天主教会议的决案。
NO.19 脱利腾会议
脱利腾会议 ,于1545至1563年期间在北意大利的天特城召开 ,由教宗保罗三世、朱理亚三世和庇护四世先后主持,约176名主教参加。会议分为三个阶段,重点研究天主教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讨论《圣经》与《圣传》的地 位、原罪与称义德教义,以及弥撒圣祭等等礼仪和敬礼圣人的问题。
议决摘要
是次为罗马天主教会之自我改革运动,被称为“反改教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部分议决内容兹摘要如下:
天主教圣经
取消会吏长一职:会吏长即总执事,初期由主教任命,协助主教处理事务。中世纪时,由于权力增大,时有妄用职权之弊,故在特伦托会议中予以取消。
第三次特伦托会议重申教徒必须缴付什一税。
废止售卖赎罪券的议案在第三次特伦托会议上被提出,到了1567年获庇护五世批准。
对于改革宗一向秉持为教义的"Eternal Security"神学观念,特伦托会议颁布:“如果有人说,一但称义便不会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的人从来就没有称义过!这人是受绝罚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