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
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
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被压迫的宗教,变成罗马国教,成为欧洲普遍的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的传播伴随着欧洲大陆逐渐从奴隶时期向封建时期转变,暗示着封建时期对思想控制的诉求。
英国史学家吉本对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成长的原因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5大原因:1基督教徒一成不变和毫不容忍的狂热情绪。这种情绪虽出自于犹太教,但已清除掉了那种非但不设法诱导,反而阻碍非犹太教徒接受摩西戒律的狭隘的不友好的精神。2 关于来世生活的教义。这一教义更由于一些能使这一重要真理增加分量和影响的新情况的出现而得到加强。3 一般传说的原始基督教会具有的神奇力量。4基督教徒纯真,严谨的品德。5 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团结和纪律——它在罗马帝国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日益壮大的国家。
三.英国中世纪基督教(约5世纪—15世纪)(British Christian in the Middle Ages)
中世纪的西欧被称为教会的黄金时代。教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教会组织和国家世俗政权组织,同为中世纪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教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可以说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教皇提出“两把刀”理论,把“两把刀”解释为神权与政权(即教权与王权)。这两把刀都属于彼得,而教皇是彼得的继承者,所以教权和王权都属于教皇。随着教皇权势的扩大,封建主对其越发不满,设法摆脱教皇。
1.封建王权和教权:
公元6世纪初,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各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家政权组织和教会组织各成体系,形成其独特的政教两元体制。在11世纪前,西欧各国的教会与修道院,基本上受国王或皇帝控制。但是,西欧教,俗人士都承认罗马教皇是西欧教会领袖。国王,皇帝为了他们王权的神圣化和合法化,需要得到教
皇的加冕和承认。
中世纪英国的封建王权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与封建化的拓展而逐渐形成。英国封建王权自9—10世纪开始孕育,最终确立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并在12世纪进一步加强。当时的英格兰国王既是权利神授的一国之君,又是封建宗主。在英国封建王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不仅为英国国王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也为之输送了诸多有用的人才。教会贵族乃至有文化专长的教士大量卷入王国政务,作为王廷朝臣于政府官僚辅佐王政。
在封建主同基督教的长期斗争中,双方都到了彼此的共同需要。封建主阶级利用基督教为其思想统治服务。基督教上层也期望得以在封建主手下发展。但当神权影响到君权利益的时候,二者又会发生矛盾。在整个封建社会,神权和君权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
欧洲社会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封建主阶级完成对基督教“再改造”的过程。欧洲封建主阶级以封建王权主义的完成对基督教的改造,并且在同各种宗教异端的斗争中,巩固和加强了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地位,结果使封建教会在欧洲横行无忌。
2.封建王权与教会的冲突和妥协:
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王权和教会的矛盾在于,基督教认为世俗权力既王权和宗教权力既教权,都是属于上帝的,上帝只是暂时把世俗权力交给国王代为执行。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国王对于王权集中的需要想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教会有了自己的财产,有了政治化的一套体系,也就和国王争夺权力。发展到后期,冲突不仅仅是争夺领导权,还含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并与部分世俗贵族的反叛汇合,甚至罗马教廷也直接卷入其中。教会的抗争是促成的不再是单纯的教、俗权的协定,而是涵盖了教、俗贵族乃至自由人阶层之权益。其次,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人们感到作为英国人,抵抗外来的势力包括罗马宗教的干涉,都是正当而合理的。
英国封建王权与教会基于根本利益一致性之上的密切政治联合。受共同根本利益的制约,双方的冲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且最终是以相互妥协而告终。这种对立始终是在统一轨道中的,它只能局部地调整教、俗权力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危及双方共同构建起来的王国封建统治。
3.异端运动
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年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对异端的血腥镇压。教皇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来惩罚异端,自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后,基督徒就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他们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
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约翰·威克里夫(约1320—1384)抨击教皇,反对教皇权利至上,教廷拥有巨大财产,主张建立脱离罗马教会的英国教会(这是民族意识在宗教领域里的反映),一切教产由国王没收,反对教廷在英国征税,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和以民族语言作礼拜(资产阶级原始积累和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他强调《圣经》是教义的唯一源泉,主张《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教徒应服从基督,而不是教皇。他的主张得到广大人民和下层教士的拥护,形成一种教会改革运动。
异端运动的兴起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唯天主教独尊了。人们开始比较客观的审视天主教,开始反思天主教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然而天主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新思想视为异端,不断进行镇压,迫害,实质上偏离了基督教宽容,仁爱的本质。
四.基督教与文艺复兴(Christian&Renais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封建社会处在动荡和转变的伟大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在文化,艺术,宗教,政治,自然科学和哲学等各个方面掀起
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欧洲文化史上划时代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1.英国背景(Background of the Great Britain):天主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