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大地涤荡开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西欧影响深远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圣神之下的黑暗——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因行称义——教会的理论基础
1)阅读圣经有关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罚的故事,引出原罪说。
2)教会通过因行称义的理论实现了对经济、政治、思想的全面控制,进而攫取了巨额利益,根据四副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穷奢极欲——神圣外衣下的罪恶
通过三组图片,揭露教会在神圣外衣下的奢侈、贪婪和荒淫,以强烈的对比震撼学生。
3、德意志——冲破黑暗的萌动
    1)阅读材料一
材料一:16世纪初,德意志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分裂和皇权软弱,使罗马教廷能肆意控制和剥削这个国家:不仅阻挠德国统一,还占据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每年从
德意志搜刮的财富是德皇税收的20倍,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思考】为什么称德意志是“教皇的奶牛”
2)阅读材料二
材料二: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德意志土地上存在1789个大大小小独立政权。一个德国商人从柏林到 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换10次货币,交纳10次关税。 据统计,各邦国最多时大约同时使用6000种货币。这一状态使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思考】德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教皇的奶牛”
3)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进一步思考,“奶牛”会愤怒吗?为什么?
进而得出结论: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在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下,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冲破樊篱的呐喊——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
1、马丁路德——灵魂的挣扎与出路
出生在德意志一个天主教家庭里,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按照神学家宣扬的天主教信条潜心修道,用各种苦行进行修炼,以求灵魂的得救。但当他亲临心目中“神圣的”罗马城后,大失所望,教皇和教廷大员亵渎上帝的行为罄竹难书。路德在灵魂的挣扎中日益坚定了改革宗教的决心。
    2、赎罪券——马丁路德的愤怒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
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这一行为激起了马丁路德的怒火,成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
    3、因信称义——振聋发聩的呐喊
  1517年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兜售“赎罪券” ,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痛斥了“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拉开了序幕。
阅读《九十五条辩纲》节选
36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86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修缮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思考】通过对上述节选,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揭露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影响?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1)“因信称义”
【思考】“信仰即可得救,无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和“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有何积极意义?
反映了德意志各个阶层打破神权束缚的愿望,尤其是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他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至上
  通过阅读材料“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信徒皆为祭司,每个信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可知马丁路德颠覆罗马教会的权威,倡导僧俗平等。
是人文主义在宗教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神权统治的作用。
3、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阅读材料:
材料三: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路德《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思考】(1)路德认为,世俗权力和神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君权神授,但是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作用?
打破罗马教廷的神权垄断,有利于建立本民族教会,反映了德意志民族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
【合作探究】根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探讨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三)追求幸福的回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闵采尔起义天主教圣经——人民斗争风潮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
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教随国定——合法地位的取得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打破枷锁——欧洲宗教改革道路的开辟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本课小结
【课后提升】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
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