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
单元优化提升
一、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
改革人物 | 新教派别 | 核心教义 | 其他主张 | 影响地区 |
马丁·路德 | 路德教 | “因信称义”;全体信徒皆教士;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 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子、蔑视权威 | 德国、北欧 |
加尔文 | 加尔文教 | 提出“先定论”;《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 简化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生活节俭 | 法国、英国等 |
亨利八世 | 英国国教 | 基本保留天主教原教义和仪式、封闭修道院 | 英国 | |
[对应训练]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了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④是相同点,可排除A、C、D三项。
二、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主要差异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传统的绝对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对应训练]
2.(2019·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信仰得救”思想深入人心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解析:选B。“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表明不是教皇的要求,而是宗教改革的结果,故A项错误;据“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可知,这是“因信称义”原则的体现,故B项正确;“阅读《圣经》”没有改变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直接阅读《圣经》”反映的不是成为教士,而是直接与上帝对话,故D项错误。
■真题练———————————————————
(2013·高考浙江卷)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 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加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加尔文教
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 )
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加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
(3)比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
解析:(1)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一中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以及马丁·路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马丁·路德认为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故A、B两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体现了世俗
统治者用强权维护统治;“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体现了上帝用恩典统治,故D项与马丁·路德所说的话的主旨相符。世俗的世界也是由上帝建立的,并非与上帝无关,故本问答案为C项。(2)根据材料“加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并结合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新的教会组织等概括归纳。(3)概括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可从如下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
答案:(1)C
(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
■自选练———————————————————
1.(2019·长沙市一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说)“我呼吁每一个人应该善待犹太人,同时教他们研读《圣经》,这样做,我想我们可以争取他们到我们这边来。”但当路德发现犹太人并不相应地转向新教时,他失
望了,他曾经说:“我不允许任何人批判我的主张,即便是天使,凡不接受我的主张者就不能得救。”他开始仅仅反对放的犹太人,后来发展到反对一般的犹太人。1735年,当选帝侯约翰在萨克森驱逐犹太人时,一个犹太人曾经请路德出面调停,但他竟一口拒绝。他在《桌边细谈》一书中把“犹太人与教皇信奉者”视为“一丘之貉”的不敬神的坏蛋。晚年的路德更是公开指责犹太人,说他们是“一个僵颈、不信神、骄傲、邪恶、可厌的民族”,并声称:他们的学校及教堂应被付之一炬。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因为他所反对的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强大的支柱。而且,与僵化了的天主教神学不同,路德的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因而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是,路德的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他反对叛乱,他说:“叛乱不是正当的,不管它如何合乎正义;它的结果从来都是损害大于利益。……因为叛乱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和流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天主教圣经(1)先:主张善待犹太人。
原因:争取犹太人支持新教。
后:指责(或排斥)犹太人。
原因:部分犹太人放;犹太人不支持路德教;路德自己的认识趋于偏激狭隘。
(2)进步性: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路德的新教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
局限性:他反对革命(或他强调人民服从政府)。
2.(2019·北京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放贷取利,认为正
当的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析:(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异同点即可。(2)“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1)异:加尔文认为人可以“因行称义”(通过坚持圣洁的生活和行为得到救赎);路德认为人应该“因信称义”(通过信仰得到救赎)。
同:都反对罗马教廷和罗马教皇的统治;都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经过教会;都主张简化教仪。
(2)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3.(2019·曲靖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20-30年代,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浪潮波及不列颠孤岛。罗马教廷迟迟不肯批准亨利八世(1491-1547年) 上诉的离婚案,是诱发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在这场运动中,民族感情激励着英国人,他们为实现民族独立而支持英王。宗教改革前夕,作为外来势力的罗马教皇,不但在英国享有教会管理权和世俗司法权,而且通过英格兰天主教会广占田产、征敛赋税,严重地阻碍了英国的独立发展。改革伊始,亨利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对英国天主教会特权加以限制。1531年2月,亨利召集主教会议,迫使他们接受国王为教会的最高首脑——唯一的至尊领袖。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亨利被赋予了最高的和最充分的教会管理权。此外,议会还颁布法案,禁止主教将上任首年俸禄、年贡和什一税上交教廷,查封修道院财产,从经济上割断英国天主教会同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但从信仰上而言,亨利八世原本是个正统的天主教徒和天主教“信仰的保卫者”,根本反对马丁·
路德等外来的新教信仰对其臣民的精神冲击,所以他根本无意改革天主教教义和礼仪,甚至还反对和阻止这种改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