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诗赏析最新8篇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可以看出作者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作者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8篇《《望洞庭》古诗赏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刘禹锡《望洞庭》 篇一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
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望洞庭原文及赏析 篇二
  秋登巴陵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