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17⽇,我国第7个扶贫⽇,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
当晚,⾸迎东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由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央⼴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决战的时刻——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播出。
当⾝着融⽔传统苗族服饰的杨宁出现在电视上时,⾸迎东抑制不住内⼼的激动,不由⾃主地在家⾥为⾃⼰的学⽣⿎掌。
今年34岁的杨宁是⼟⽣⼟长的苗家阿妹,曾经是⼀名留守⼉童的她,⼤学毕业后选择回到苗寨当村⼲部,在苗乡最基层扎根10年,带领村民⾛上致富路,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
从1991年到2020年,⼴西融⽔苗族⾃治县民族中学校长⾸迎东也在苗乡扎根了29年,犹如⼀座灯塔,照亮了⼀届⼜⼀届⼤⼭⼥孩的追梦之路。
1
“⼀个⼥孩可以改变三代⼈”
1991年,22岁风华正茂的⼴西师范⼤学毕业⽣⾸迎东作出了⼀个令⼈诧异的选择:放弃城市机会,回到⽼家当教师。
那个年代,村⾥出个⼤学⽣不容易,⾸迎东可是融⽔县当年10名考上本科的学⽣之⼀,别⼈都往⾼处⾛,为什么他偏偏要回来?
“回来教书,为了让更多孩⼦能够⾛出⼤⼭!”⾸迎东在⽇记本⾥这样写道。
县⾥的领导不这样想,⼤材不能⼩⽤,融⽔县专门安排⾸迎东这个“⾹饽饽”进了教研部门,负责培训教师。
不知不觉间,11年过去了,33岁的⾸迎东有⼀天偶然翻看⽇记,⼜看到了那句话:回来教书,为了让更多孩⼦能够⾛出⼤⼭!
这句话,犹如⼀记惊雷,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梦想。2002年,⾸迎东主动请缨去教育⼀线,进⼊融⽔民族中学担任副校长。因为⼯作出⾊,两年后他正式“掌舵”,担任校长⾄今。
上任之后,⾸迎东烧了三把⽕——“⽴精神”“强⽂化”“建家园”,他最关⼼的是⼥童,⾸先就是为⼥童⽴精神⽀柱、建精神家园。
“由于当地众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很少主动送⼥孩读书,导致许多⼥孩连站上教育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为此,⾸迎东将学校开办的3年招⽣⼀次的少数民族⼥童班改为⼀年⼀招,每届两个班,每班60⼈,招收来⾃融⽔各乡镇的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贫困⼥⽣。
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迎东和学校领导班⼦选了⼜选、挑了⼜挑,还专门成⽴了“少数民族⼥童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组。
“班主任必须是⼥教师,⾸先要有爱⼼、耐⼼和包容⼼,其次才是教学⽔平⾼。”2019级少数民族⼥童班班主任罗丽雅向记者说起⼥童班班主任的“⼀票否决”:没有当过母亲的教师⼀律不能当班主任。
“⾸校长要求我们对待学⽣要像对待⼥⼉⼀样,这样青春期⼥孩才敢把⼀些不好说出⼝的事情跟班主任说。”罗丽雅由衷地说。
了解到当地⼤部分少数民族众不重视⼥童教育是因为经济原因后,⾸迎东还多⽅争取⽀持资⾦,为⼥童班学⽣改善⽣活条件。
在他的努⼒下,少数民族⼥童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社会知名⼈⼠纷纷捐资捐物,中国⾹港福幼基⾦会、中国⾹港“培苗⾏动”等社会公益组织长期为⼥童班学⽣提供帮助,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为何要如此注重⼥童教育?“⼀个⼥孩可以改变三代⼈。”⾸迎东说,如果能够培养有⽂化、负责任的母
亲,⼤⼭的孩⼦就不会再辍学,就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2
改变“⼥不读书”的千年陋习
在⼥童班刚设⽴的时候,⾸迎东发现⼀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消失不见了。原来,她们被⽗母叫回了家。“有说家⾥缺⼈⼲活的,有说需要⼥孩打⼯赚钱养家的,有说读书⽆⽤的,甚⾄有收了彩礼叫回去结婚的。”
融⽔⼭环抱,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聚居,⼤⼭曾经保障了他们家园的宁静,如今却成了连通外界的障碍,“狗不耕⽥,⼥不读书”的陋习已经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观念⾥,导致当地少数民族⼥童⼊学率较低。
“哪怕学费全免,⾷宿有⼈资助,仍有家长拒绝送孩⼦到学校。”⾸迎东深感焦虑,除了⼭⾼路远,还有⼀座愚昧、⽂盲的“⼤⼭”横亘在⼈们的⼼头。别⽆他法,只能⼀⼀说服家长改变观念。⾸迎东做的第⼀件事就是⾛家串户,把学⽣回来。
⼗⼏年前,许多少数民族村寨还不通路、不通电,⾸迎东和同事们⼀般先坐五六个⼩时车到乡镇政府所在地,再⾛四五个⼩时⼭路到各个村寨。
⼀次,不知翻了⼏座坡,踏过⼏道坎,趟过⼏条河……莽莽⼭仍压在眼前,绵延不绝。⾸迎东⾛了8个⼩时,鞋跟⾛断了,在⽼乡家借住⼀晚,第⼆天绑好鞋再出发,完成家访回到家已是第3天。
读书改变命运那时,通讯不发达,村民家⾥甚⾄村委会都没有电话,⾛上⼀天却扑空了并不少见。但⾸迎东最害怕的还是⾛进少数民族同胞家⾥,仿佛⾛进“另⼀个世界”,当地⼟著苗、瑶、侗等民族长年与世隔绝,⼏乎⽆⼈会说普通话和当地通⽤的桂柳话,任凭⾸迎东怎么⽐划,也⽆法沟通。
“后来再到村⾥,我会根据需要带上懂苗语、瑶语、侗语的⽼师,乡政府也会派有威望的当地⼈做向导。”纵然如此,⾸迎东还难忘当年的⽆奈,不管怎么劝说,有些村民就是不为所动,他们不信,⼥孩⼦读书能有什么出路,“长⼤了还不是要嫁⼈”。
在家⾥说服不了,⾸迎东就扛起锄头跟到⽥⾥,拿起斧头⾛到⼭⾥,家长锄草,他帮着锄草,家长砍柴⽕,他也帮着砍柴⽕……⼀边⼲活,⼀边聊天,⾸迎东总结了⼀套屡试不爽的“公式”:先是狠狠表扬孩⼦的在校表现,接着描绘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再举⼏个读书改变命运的⾝边⼈作为“佐证”, “⼀定要击中家长的⼼弦,关键要让他们明⽩孩⼦读书会⽣活得更好”。
⼗⼏年来,⾸迎东的⾜迹遍布融⽔所有乡镇,数不清的苗乡侗寨留下了他⾛过的⾝影,⾏程⼜何⽌万⾥。
诚意,感动了家长。最多时,⾸迎东和同事⼀年追回⼆⼗⼏名学⽣,后来变成⼀年七⼋名,再后来不需要⼀户户登门劝说了,家长们开始争相将⾃家⼥娃送来读书。
从⼥童班⾛出来的2004级学⽣何巧玲,现在已经成为防城港市的⼀名公务员,提到⾸迎东,她的感动难以抑制:“当时我家距离学校100多公⾥,⾸校长和班主任罗丽雅专门跑到我家,劝说我上学,我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场景。”
现在再没有学⽣辍学了,但⾸迎东仍然坚持⾛家串户。
“穿破了6双鞋的底⼦,值!”⾸迎东笑着告诉记者。
3
她们的天地更宽⼴
她们的天地更宽⼴
对于学习,⼥童班学⽣是出了名的“狠”。
早上6点40分进⼊教室,直到中午12点10分放学;午饭和休息后,下午2点上课,学到5点10分放学;晚餐和⾃由活动后,再回教室⾃习,晚上10点才离开教室。
从这份时间紧凑的作息表可以看出,⼥童班学⽣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每次轮到我值周查房,晚上11点总能看到学⽣还在⾛廊⽤功读书。”融⽔民族中学团委书记梁蓉蓉告诉记者,⼥童班的许多学⽣都是铆⾜了劲⼉学习,都希望能够获得优秀成绩特别奖,⽽这个奖只有全年级1200⼈中的前50名才有资格获得。
“这些孩⼦,不拼怎么与⼤⼭外基础好、条件好的孩⼦⽐。”⾸迎东⽀持⼥童的拼搏,平时总是想尽办法⿎励她们奋发向上。
开放校长室,需要帮助的学⽣可以随时与他交流;每周都要⼀些学⽣谈⼼,解决⼼理问题;给学⽣写励志卡⽚,赠送写有留⾔的书籍,为她们加油⿎劲;
……
但⾸迎东也希望⼥童有⼀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只是在学业上进步,还要培养⼴泛的兴趣爱好,这样以后选择的天地会更加宽⼴。
“作为⼀所民族学校,我们有85%的学⽣是少数民族,⼥童班的⼥孩⼦⼏乎都是少数民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好少数民族的优秀⽂化,将其发扬光⼤。”⾸迎东说,⼥童班除了开齐开⾜国家课程外,还安排了⼀些校本课程,如苗绣课、⼭歌课、芦笙课等,让⼥童在学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能够学习
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化,从⽽增强民族⾃信,也更有⼥性的秀美⽓质。
学校还⾮常注重培养⼥童班学⽣的理想和⾃⽴教育,邀请妇联等单位专家到校进⾏理想教育,团委经常带着她们到融⽔县、柳州市参加各种合唱⽐赛;邀请百姓宣讲员介绍各⾏各业的⼯作;邀请⼤学教授讲述⼤学的学习与⽣活。
开阔了视野,就会带来向往。如今,曾经不知⼤学为何物的少数民族⼥孩⼦,也纷纷⽴志要考上北京、上海等地的著名⼤学。
长期以来,⼥童班的学⽣成绩也以耀眼著称,⽐如2018年中考,潘彦秀全县第⼀名,⽅晓棋全县第⼆名,罗连婕全县第⼋名,吴丙雪全县第⼗名,⼥童班学⽣前⼗名占了四个!
4
唱响希望之歌
乖巧,是⼥童班学⽣给⼈的最深印象。但有时候,却让⾸迎东⼼痛。
“有些⼥孩⼦会把好⼼⼈资助的伙⾷费全部交给⽗母,⾃⼰每顿只吃⽩饭,就为了换取⽗母对她们读书的⽀持。”说起这个细节,⾸迎东⼏度哽咽,“其他地⽅都是⽗母出钱供孩⼦读书,我们这⾥的⼥孩⼦为了能够读书,还要想⽅设法把资助款给⽗母,她们太过懂事了”。
尽管⼥童班学⽣都很努⼒学习,有着美好的愿景,但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家庭经济困难,仍给⼩⼩年纪的她们增添了许多压⼒,难以像同龄⼈⼀样添置学习⽤品、课外读物和相应的营养。
除了⾃⼰⼒所能及地进⾏帮助,⾸迎东多⽅寻求社会资助。去年9⽉25⽇,桂林银⾏柳州分⾏知悉⼥童班学⽣的情况后,与柳州市红⼗字会联合捐助,2017级⼥童班(1)班全班学⽣每⼈获得1000元⽣活费资助。
⾸迎东时刻想着学⽣的⼤爱,也感染了⾝边的同事和⼀届届学⽣。
⾸迎东时刻想着学⽣的⼤爱,也感染了⾝边的同事和⼀届届学⽣。
带了7届⼥童班的优秀班主任罗丽雅,时不时给学⽣塞伙⾷费,买⽔果送到宿舍,周末带学⽣回家洗澡、吃饭。毕业⽣安筱莎博⼠毕业后到厦门⼯作,得知困难学妹的事情后,先后资助了7名学⽣,并给学校建了10个“安安书屋”,供学⽣阅览。
……
前⼏年,学校师资极度紧缺,⼀度只能靠师范院校的⼤三学⽣顶岗实习维持运转。近年来,学校培养的⼀批批优秀学⼦成长成才,不少学⽣开始像⾸迎东⼀样,学成归来建设母校。⽐如2007级⼥童班学⽣梁秋兰。
⾛进少数民族⼥童班,记者问起她们最⼤的愿望是什么?回答出乎意料的惊⼈⼀致:当⽼师。个别孩⼦不忘追加⼀句:这是做梦都想的事啊!
这个回答,让⾸迎东⼼⾥温暖。这个回答,让⾸迎东⽆⽐振奋。
爱的接⼒棒已经在学⽣的⼿上传递,⽽⼀个个少数民族⼥⼦的命运已经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也改变了。“如果我没有⼊读少数民族⼥童班,我的⼀⽣⼤概也和妈妈⼀样吧,七⼋岁放⽜放⽺,⼗三四岁织布,⼗六七岁嫁⼈……除了操持家务就是上⼭⼲活。”
因为有了少数民族⼥童班,融⽔的少数民族⼥⼦有了不⼀样的⼈⽣轨迹。全国第⼀个红瑶⼥军⼈、第⼀个红瑶⼥教师、第⼀个红瑶⼥医⽣……
⼗多年来,⼥童班的毕业⽣升学率⼏乎达到100%,许多学⽣像杨宁⼀样主动选择去偏远艰苦的地⽅⼯作。
⼥童班成了当地教育的奇迹,扭转了当地⼈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偏见,让“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共识。
“准备出发,给我翅膀吧,踏着那狂风的步伐,点燃那⽆垠天涯,让所有梦想⽆与伦⽐的闪耀吧!”这是⾸迎东以⼥童班为背景创作的融⽔民族中学校歌。
这歌声,正是融⽔少数民族⼥孩的希望之歌。
融⽔民族中学校歌《准备出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本报记者雷振海冯永亮康丽 | 邓少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