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最新教育时评素材---不必追问读书的“用处”
目录:
01请食堂“大”致辞,这样的最后一课值得拥有
02为身体特殊考生提供支持,是现代教育的本分
03培养和留住农村全科教师,情怀之外还需激励机制
04不必追问读书的“用处”
05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正文:
01请食堂“大”致辞,这样的最后一课值得拥有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7-02 16:02
  作者:李一陵
  “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校园,但一定要记住: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平凡的岗位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工作、学习,再忙,也要记得好好吃饭……”华中农业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宾,学校荟园食堂三楼餐饮窗口的服务员李倩。李倩的致辞让网友直呼“接地气”,“好好吃饭”更是戳中了不少人的泪点。
  不仅华中农业大学,今年好几所高校都将后勤人员请到了毕业典礼,让他们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与毕业生们告别。在内蒙古工业大学,食堂厨师、校园保安、卫生室医生应邀为优秀毕业生颁奖,西安欧亚学院则邀请宿管阿姨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的仪式感越来越强,既是一次庄严的道别,也是庄重的最后一课。高校在努力创新,让这最后一课变得更加隽永深刻。与邀请学界大佬、知名校友致辞相比,请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为学生服务的后勤职工参与毕业典礼,不仅在形式上别出心裁,而且也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如果说请那些被贴上了“成功”标签的学界大佬、知名校友为毕业生致辞,是希望毕业生们聆听前辈的做人之道、成功之道,希望毕业生们以之为榜样,追求卓越,那么把后勤职工请到典礼现场,则是给毕业生们另一堂人生之课,告诉毕业生们学会
与平凡共舞,而这可能是人生常态。毕业生中最终能够成为行业佼佼者,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终归是少数,多数人都要学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自己。
  一所大学,是一个社区,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同样离不开为师生服务的广大后勤人员,他们是大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他们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将无法开展。广大的后勤职工既是学生们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支持者,功劳薄上理应有他们的一份。看见并肯定后勤职工的付出和贡献,是对他们的劳动价值的肯定,能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更用心服务师生,也有利于引导毕业生们树立平等职业观——职业无贵贱之分,再不起眼的岗位也能绽放风采,都值得尊重。把后勤人员请上毕业典礼所传递的职业平等观,显然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及的。
  大学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使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前,其甚至有很强的精英属性。但即便是精英,也要懂得尊重和善待平凡的劳动者。或者说,学会尊重普通劳动者、善待他人、关怀弱者,也应该是精英的基本素养,否则终究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对新生的勉励:“读懂生命意义,需要涵养关爱他人、心念苍生的情怀;构筑美好社会,需要坚守公平正义的价值,需要秉持关怀弱者的立场;成就人生理想,需要有兼济天下的志向,需要有躬行不辍的作为。”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更在于胸怀之大,在于人文之胜。请食堂“大”、宿管阿姨、厨师保安致辞,为优秀毕业生颁奖,让公众看到了大学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了大学的人文温度,这既是给毕业生的重要一课,也能够外溢出来,给全社会传递一个鲜明的价值导向。(李一陵)
02为身体特殊考生提供支持,是现代教育的本分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7-01 17:36
  作者:王钟的
  武汉大学官微喊话因白血病休学一年的高考考生,表示欢迎报考;北京重症眼疾学子高考做“大字卷”考了687分,已经填报了北大元培学院;安徽截肢考生完成志愿填报,第一志愿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类……高考成绩发布以后,一些身体存在特殊状况的高分考生受到社会关注,人们在为他们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叫好的同时,也关注他们入学以后能否得到适当的照顾,如何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其实,这些考生向往的高校也作出了令人鼓舞的反应,通过各种方式发出邀约,欢迎考生
报考。做“大字卷”的重症眼疾考生刘翰文在向北大咨询时,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学校什么情况的学生都有,安全等方面都不用担心。”
  考分面前,一律平等,这是高考制度的底线和基本要求。但是,衡量考生素养的分数,也并非完全不会受到能力以外的因素影响。比如,对于肢体存在残障的考生来说,答题速度可能会比普通考生慢一些;对于视力存在障碍的考生来说,他们辨别试题的效率也会受到制约。如果单纯因为身体条件的制约,导致考试发挥受到影响,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不公的。
  随着社会文明理念的提升,人们对公平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为特殊考生适当延长答题时间,提供专门制作的试卷,已被写入考试制度中得到充分保障。须理解的是,对特殊考生实施特殊支持,不是因为他们的不幸而怜悯,只是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让他们因身体限制留有遗憾。
  大学应该怎样对待那些身体在某方面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关乎教育的人文底。过去曾有观点认为,一些身体存在障碍的学生无法胜任大学学习,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认识无疑是狭隘和武断的,学生能不能胜任大学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己的表现决定,而
不应该由任何第三方主观地判断。正因如此,这些年来高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降低直至取消了对考生的身体限制,并为这些特殊考生提供方便。
  事实证明,哪怕身体存在特殊状况,只要学习认真、踏实、舍得付出,也能圆满完成大学学业,甚至比其他普通学生做得更好。4年前,清华大学招办给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回信,信中的“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走红网络。今年,魏祥已经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并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免试直博录取。有理由相信,在他喜欢的科研道路上,魏祥能凭实力走得更远。
  随着高校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待遇,为特殊学生提供支持不再是“特例”,逐渐成为有章可循的制度。例如,清华大学为残疾学生制订了无障碍宿舍使用办法,魏祥已是第4个入住单间的学生,今后能获得类似无障碍宿舍等方面保障的学生会更多。有心观察校园建设的人也能发现,这些年高校越来越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教学楼纷纷增加了无障碍坡道,为身体特殊的学生提供应有的方便。
  世界因参差不齐而丰富,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部分人因为天生的不幸或后天的意外,承受无法挽回的身体功能损伤。对于他们的遭遇,只有“看到”才能帮助;对于他们的呼声,只有
“听见”才能回应。身体特殊的人士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共场合,为他们提供公共资源的便利,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样子。教育是现代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有能力先行一步,创造公平氛围,让每一个考生都能凭实力走进高校的大门。(王钟的)
03培养和留住农村全科教师,情怀之外还需激励机制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21-06-30 15:10
  作者:龙敏飞
  据报道,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卓越全科教师,是有效缓解农村小学特别是乡村教学点师资结构性缺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如何培养卓越农村全科教师,承担卓越全科教师培养任务的本、专科师范院校,只有抓住关键、积极创新,通过思政浸润涵育高尚师德、乡土情怀,大力改革创新,突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把育人和育才更好地统筹起来。
读书改变命运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意味着,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乡村振兴都是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国上下齐心齐力推进。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挖掘。从情感和情怀的角度来说,来自乡村的人才,更有可能反哺于乡村社会。因而,从乡村挖掘、培养本土人才,便显得至关重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好的教育、好的教师。不可否认的是,眼下乡村教育虽然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乡村教育短板仍显而易见。无论是硬件——基础设施的缺位,还是软件——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农村教师人才队伍有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则是农村教师人才队伍的流失情况严重,“留不住”成为农村教师的现实缩影。置于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全科教师,便应提上议程。
  当前,要留住农村全科教师,需要滋养情怀。比如,将小学全科教师的道德伦理教育与乡村教育情怀有机结合起来;再比如,树立张玉滚、张桂梅、支月英等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的典型乡村教师榜样……这样的做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激发更多人才流入这一行业。但是,任何人的工作都不能只有情怀,工作之外还有生活。梦想固然可贵,但也需要现实生活的支撑。
  从这个角度来说,若想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全科教师,还需要有更全面的激励机制:在工资收入上,应该逐步提升农村全科教师的收入,保障其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吸引力;在职称评定方面,应该有足够的加分项,以及必要的倾斜性,以便让农村全科教师更有干劲;在晋升方面,也应打通渠道,让他们感受到“付出是值得的”。梦想是要有的,情怀也是必需的,但归根到底,还要有制度规范提供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农村全科教师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培养留住农村全科教师极具现实意义,因此应该综合施策,各方也应积极努力与行动,培养、留住农村全科教师,为乡村教育作出更大贡献。(龙敏飞)
04不必追问读书的“用处”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1-04-26 17:21
  作者:李勤余
  又到了世界读书日。一波呼吁公众多读书的热潮必然会到来,但那个核心问题恐怕还是没解决: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或许,前几天热传的一条新闻可以成为一种解答。“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感动了无数网友,也成了驳斥“读书无用论”的有力论据。
  虽然家境条件困苦、人生道路坎坷,但是依然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黄博士的经历似乎足以说服大家好好读书。然而,这并不是对世界读书日,对读书的正确理解。
  读书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成功,这本无可厚非。但这不应该成为读书的全部意义。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预设和前提去读书,可能只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因为,此读书和彼读书并不是同一个读书。
  这又让我联想到近期另一个热议的话题:“文科生太多”是个严重问题吗?在这里不想谈文科和理科的比较,但这个话题本来就有潜台词:读理科比读文科更容易工作,更有前途。换言之,读书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通往成功的一件工具。这样的理解,显然走偏了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说的是“鸡娃”的故事,但归根结底,也是在展现读书被歪
曲之后的严重后果。给孩子拼命“打鸡血”,毁掉的不只是纯真的童年,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度功利化的人生,还有乐趣可言吗?
  当然,一味强调读书的崇高和超功利性,道理虽然没有错,但是很难说服为生活奔忙的成年人。毕竟,大家都很忙,如果连生计都维持不了,谈读书未免显得奢侈。
  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国民书房报告显示,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无疑是一种隐喻: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