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及举措
论文导读:目前在校的贫困生,困难程度十分严重。高校招生制度“并轨”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使高等教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贯彻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转变高等学校培养机制,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对于高等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适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地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目前在校的贫困生,困难程度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家庭支付能力较差,平时生活很难维持;平日缺衣少穿的现象严重;拖欠学费情况严重,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偿付昂贵的学费。高校招生制度“并轨”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使高等教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贯彻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转变高等学校培养机制,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对于高等学校多渠道筹措经费,适当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高校贫困生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引起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贫困生的生活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体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影响着高校各
项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贫困生资助体系地建设,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临时生活补贴、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困难。但一些教育界专家表示,我国现有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依然存在信息渠道不畅、资金分配不均、资助力度有限、贷款门槛过高四大"不足",使得不少贫困生难以享受到这些资助。
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已初步建立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同时,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财政部和教育部还出台了将高校学费10%用于助学的具体措施,最终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确保广大贫困学生都能通过获取一项或多项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
与此同时,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监管体制不严,一些申请了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学生,一方面享受资助、助学贷款,一方面追求高消费。每年助学金发放时,拿到助学金后就会请同学、朋友到饭馆吃一顿,少则200元,多则500元以上;还有同学拿到助学金后买高档化妆品、买手机等消费品。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四大不足
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四大"不足",使得不少贫困生难以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而一些不应该享受资助的学生却迟迟没有退出资助行列,占用了名额。
不足之一:贫困生信息不畅 评定标准滞后
据了解,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还仅限于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门的一纸证明,入学后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经常发生,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定为贫困,以及如何评定贫困的等级,标准不统一。不少地方和高校没有依据变化了的经济情况来调整这些标准,导致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变窄。另外,有的班级特别是高年级的班级在评定贫困生时,靠平时的人缘,有的甚至直接在班上拉票,所以评定的结果不公平。大多数贫困生很自卑,不善与人交际,表面上还很坚强,内心很脆弱,在班级投票中自然落下风。
不足之二:资助体系分散 资金分配不均
作为国家整个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直接执行人,高校大多按照相关规定分散执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政策,而缺乏一整套针对学生个体的帮困助学方案,以致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覆盖面过窄等分配不均衡现象,经常出现大家都关注个别最困难的学生,而使个别困难学生的受助总额大大超过本身资助需求的情形;同时,其他困难学生则得不到应有的资助,最终影响了贫困生资助活动的公平公正。
不足之三:资金来源狭窄 资助力度有限
从现在高校助困的几个渠道来看,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学校学费收入不会有多少波动,因此提取10%的比例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社会资助方面,从近几年的数字看,上升的幅度也不是太明显,而且社会团体、个人捐赠具有不可控因素;政府资助和助学贷款应该是助困资金新的增长点。而这些其实都暴露出资金来源狭窄的问题。
不足之四:贷款门槛过高
国家助学贷款的出现,大大缓解了高校助学方面的压力,但是,贷款本身的门槛过高,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急需资助的贫困生拒之门外。据介绍,申请助学贷款必须要学生提供成绩单,而且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
另外,银行为防止学生欠贷,设定了两个2%的限度,即一所高校所办助学贷款中,到期不还款的人数或不良贷款额超过总数的2%,原则上银行将停止向该高校放贷。
五大举措化解高校助困难题
针对高校助学体系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应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化解高校贫困生助学面临的难题。
第一,加大政府财政助困投入。
专家指出,因为高校学费收入比较固定,按规定从其中提取10%的助困资金也就相对固定,而自筹资金方面浮动也不会太大,唯一能增长且比较可控的渠道就是政府财政投入了。一方面是增加国家和省级奖助学金额度,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的分摊比例。
第二,完善评定机制,建立资助规划。
"各校助学资金基本能覆盖到每个贫困生头上,但是每人获得的资助有多有少,悬殊比较大,有的能拿到几千元,而少的只有几百元,相差很大。"笔者认为,应采取对学生进行家访或委托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等形式,摸清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并按照事前制订好的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定、建立档案。对大一的新生,我们可以通过助理班主任了解学生
经济状况。新生报到后,助理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陪他们一起军训、一起生活,新生也愿意与助理班主任交流,因此比较了解新生的家庭状况。经过评定后,为每一位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计划,并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资助计划中包含学生基本信息,以及他可能获得的所有资助项目,将包括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在内的贫困生资助项目全部归入资助计划,并统一实施监测,保证工作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因管理分散而产生的资助金额不均衡的情况,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公正、公开地实施助困活动。论文参考。
第三,建立普惠式社会救助机制。
笔者认为,现在的助困体系中有不少政策是有条件的,而不是针对所有贫困生的,比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针对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贫困生享受不到;助学贷款需要成绩单,不能有不及格。这些政策把一些成绩不好的贫困生挡在门外,减少了他们受资助的机会。因此,笔者建议,设立一个普惠式的社会救助机制,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可享受。
第四、积极筹措各项资金,坚持做好经常性的贫困生补助工作。
为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关部门下拨专项经费予以帮助。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
伍,来自各方面的扶助资金就显得“粥少僧多”了。论文参考。为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主动采取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动员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种力量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在年底入冬之前为贫困学生发放春冬季困难补助,补助面为15%―20%,金额从100―300元不等,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困难学生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我们还为全校的孤儿设立了特别助学金,以帮助父母双亡的学生度过生活难关。论文参考。积极吸收校内外单位、个人捐款;校团委还应在全校团员与团干部中发起“阳光工程”,用全校团员和团干部的捐款资助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同学,使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对学生突发急病、家庭突遭不幸等情况下发生临时困难的,我们根据情况随时研究,设立补助金。 第五,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
在普通奖学金方面从政策上向贫困生倾斜,提高贫困生的获奖比例。坚持“以学养学”的思想,不断激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奖覆盖面是30~40%,并且奖金额度较低。据了解,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约为10%左右。事实上,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为,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环境中,相对而言,他们在中小学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因此,奖学金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
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勤工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