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文言文梳理(四)
二九、古文二则
(一)郢人
㈠文学常识
1.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的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2.本文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3.郢人,楚国人。郢,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这里代称楚国。
㈡相关背景
庄子与惠子常常在讨论问题时互相抬杠。但在情谊上,庄子一直将惠子当作是生平唯一的挚友(知音)
㈢寓意,启示
㈣出自本文的成语: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横刃的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一般作定语。近义词: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㈤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
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顾(回头看) 从者(随从人员)谓……曰(对……说)垩(白的土)
慢(通“墁”,涂抹)若(好像)蝇翼(苍蝇的翅膀)使(让)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斫(砍,削)运(挥动)斤(锛子)风(名当状,像风一样)听(听信,听任)
失容(改变神)尝试(试验)为(介词,替,给)寡人(君主的自称)为(动词,做)
尝(曾经)虽然(即便如此)质(对象,指搭档)自(自从)夫子(先生)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㈥重要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漫通“墁”,涂抹。)
2.一词多义
①为:尝试为寡人为之(第一个“为”,读wèi,介词,替,给;第二个“为”读wéi,动词,做,表演)吾无以为质矣(为:读wéi,动词,当作)
②之:过惠子之墓(结构助词,的)听而斫之(代词,指白的土)
3.古今异义:
①匠石运斤成风 (斤:古义,斧子一类的工具;今义,度量衡单位)
②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虽然:古义,虽然如此,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半句,下半句常有“可是”“但是”与之呼应。质:古义,对象,指搭档;今义,常用于“性质”“物质”“抵押品”等)
4.译文
庄子在送葬的路上,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的人说:“楚国有个人用白的泥点涂抹在自己的鼻尖上,那块白的泥土好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让一个名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来砍削掉它。石匠人挥动锛子好像疾风一样掠过,(楚国人)听任(石匠人)砍削白点,白的泥点完全削尽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楚国人站在那里不改变脸。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试着为我这么做一遍。’石匠人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自从惠子先生死后,我没有什么人可以用来做搭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㈦中考链接题
阅读《郢人》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若蝇翼: 好像 (2)运斤成风: 挥动
(3)尽垩而鼻不伤:白的土 (4)尝试为寡人为之:做,表演
2.“臣之质死久矣”中“质”指的是( D )
A.郢人 B.匠石 C.庄子 D.惠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若蝇翼: 好像 (2)运斤成风: 挥动
(3)尽垩而鼻不伤:白的土 (4)尝试为寡人为之:做,表演
2.“臣之质死久矣”中“质”指的是( D )
A.郢人 B.匠石 C.庄子 D.惠子
3.从这则故事中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运斤成风,它的意思是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4.翻译句子。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表现对老友的怀念与惋惜之情。
4.翻译句子。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译文: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便如此,我的搭档却死了很长时间了。5.庄子在此处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知音难求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表现对老友的怀念与惋惜之情。
6. “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 发挥了。
7.你还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别的什么意味吗?试试看。
7.你还能从这个故事中读出别的什么意味吗?试试看。
答:信赖,能够产生力量,带来奇迹等等。
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
列子据说能御风而行,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2.《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相传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愚公移山》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23课。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
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3.伯牙,春秋时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㈡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㈢出自本文的成语: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㈣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善(擅长,善于) 鼓(弹奏) 志(意念,心情) 峨峨(山高)若(好像) 洋洋(盛大的样子) 念(想) 必(一定) 得(领会) 于(介词,在)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卒(读cù,通“猝”,突然) 止(停留) 乃(于是,就) 援(拿,拿过来)
霖雨(连绵大雨) 操(琴曲名) 更(又,接着) 造(弹奏,创作) 辄(总是,就)
穷(穷尽) 趣(旨趣,意旨) 舍(放弃,丢下) 子(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犹(好像) 于(介词,到) 何(哪里) 逃(逃避)
㈤重要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卒逢暴雨(卒,通“猝”,突然)
2.一词多义
①善:伯牙善鼓琴(弹奏) 善哉,善哉(好,妙)
列子说符②听:听而斫之(听任,听信) 钟子期善听(聆听,欣赏)
③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介词,在) 吾于何逃声哉(介词,到)
3.特殊句式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伯牙于泰山之阴游”)
4.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攀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山高啊像泰山!”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啊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他弹奏大雨琴曲,接着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您所听
到的那(曲子里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心声呢?”
㈥中考链接题
阅读《伯牙善鼓琴》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弹奏)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⑶更造崩山之音( 再,进一步 ) ⑷想象犹吾心也 ( 好像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2分)
A.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您所听到的那(曲子里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