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领悟古文内容。
3.积累文言词汇,激发学习、品析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列子》一书,了解列子、孔子的生平。
《两小儿辩日》的诵读录音,有关《列子》一书的简介录音,有关列子、孔子的生平资料的录音,全文投影及相关问题投影。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质疑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它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是孔子说的。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当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儿提出的问题而无言以对时,他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来看一下孔子的言行是否一致。
板书:两小儿辩日 列子
2.了解作者及其著作。(播放录音)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崇尚虚无缥缈,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富贵、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列子》:道家经典著作,相传为列子所著。全书题材广泛,记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寓道于事。其中《愚公移山》《疑人偷斧》《杞人忧天》等,都是我国古代寓言中
的著名篇章,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了解文章中相关的人物孔子的生平。(播放录音)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百家争鸣繁荣的学术局面开了先河。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圣人”。
老师过渡:同学们,对于以上的介绍,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只是听,要学会将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古人及其著作学说做个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养成积累文学常识的良好习惯。下面我们来听本课的录音。
 教学设计
1.播放本课录音。让学生随录音默读课文,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回顾方法,引导自学。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知字义、明句意、品文理、说感悟四个环节逐步深入。采用小组结合、交流探讨,老师巡视、纠正点拨的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文言文,领悟故事的深刻内涵。
3.推举代表,回答问题。(投影全文内容及相关问题,指名回答,老师明确。)
(1)两小儿观点不同,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甲:一个人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是根据太阳形状的大小来判断的。
学生乙:一个人认为日出时太阳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是根据太阳的温度来判断的。
(2)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学生丙:通过两个小孩激烈争论问题的态度,表现出古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大胆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学生甲: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会有所不知。
学生乙:这件事阐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及对于不明白的事物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你对文中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学生甲: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
学生乙:最可贵的是,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体现了孔子品德的高尚,令人敬佩!
学生丙:孔子不愧为“圣人”,他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答问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表现出两小儿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板书:两小儿——善于观察,探求真理——天真可爱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圣人”风范
  1.《两小儿辩日》中我们看到文句对仗工整,两小儿的辩论言之有理。这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可见古代儿童说话就讲求逻辑推理性,虽然当时的科学不发达,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考证,但是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知道创造发明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2.通过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3.文言文的教学重在阅读背诵,而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轻松背诵,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教给学生方法,并使之有效地进行学习,而积累课外的文言文知识也是一条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之路。只要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去模仿别人,不跟从老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创新,文言文教学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言文两则
学弈
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
思援弓缴而射鸿鹄——一心二用
做事专心致志   不可一心二用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  辩斗
孔子   不能决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学弈》的作者是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两小儿辩日》的作者是列子,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列子说符,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这篇文章选自《列子·汤问》,其中包括著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2.名句积累。先说说下列文言警句的大意,再讲讲自己的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了一百遍,自己就能发现书中的含义。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之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外,教授之后知道令自己困惑的地方。
3.有学生认为《两小儿辩日》不够严谨,全文没有交代孔子的身份,两小儿凭什么认定孔子“多知”呢?
“孔子东游”说明孔子走南闯北,见识广博;而且孔子年长,从外貌和言行上判断,两小儿认定他“多知”。
1.“孔孟”介绍
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他的弟子编纂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2.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中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的比黑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里,对于相等的面积,直射比斜射获得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节选
:大家注意看,我在“车盖”“盘盂”之间画一条线,在“沧沧凉凉”“探汤”之间也画上一条线。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有生举手)不着急!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你们不妨边听边琢磨琢磨其中的名堂。
1:我发现它们意思相反。“车盖”和“盘盂”,它们一个样子大,一个样子小。“沧沧凉凉”和“探汤”也是,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很热。
:目光敏锐,表达清楚,说得好!他看出了两对词语之间意思正好相反,这是他的发现,你们的发现呢?
2:我发现第一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的样子,第二对词语都是在写太阳给人的感觉。
: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刚才那位同学看到的是两对词语之间相反的关系,现在,你却看到了它们之间相同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对词语是分别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太阳,然后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凉一热”的感觉。最后,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注意看,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破折号,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个破折号。(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有生举手)不着急,默读课文,静心思考,琢磨琢磨这样来分组的名堂。(生默读课文。)
1:“车盖”和“沧沧凉凉”是形容日初出时的太阳,“盘盂”和“探汤”是形容日中时的太阳。
:(板书“日初出”“日中时”)“日初出”时我们现在叫作——(:早晨);“日中时”我们现在叫作——(:中午)问题来了!同样是在早晨观察太阳,一儿曰,日初出——(生接读:大如车盖);另一儿却曰,日初出——(生接读:沧沧凉凉)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因为他们观察太阳的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从视觉的角度观察,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观察,所以不同。
:太厉害了,真是一语中的啊!同学们,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种现象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吗?(生齐答看到过)看来,一小儿说的是事实。那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种感觉你们有过吗?(生齐答有过)这么说来,另一小儿说的也是事实,对吧?!我们再来
读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男生:(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女生:(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那好,现在我把“车盖”和“盘盂”这两个词语给擦了,谁能在这两个空地方填上“远”和“近”这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