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gāo相马
望花区六模语文试卷课外文言文
《列子·说符》
【简介】本文选自《列子·说符》,标题是后加的。该寓言通过九方皋求得千里马的故事,赞扬伯乐善于识别和举荐人才。秦穆公本来要求伯乐从他家族中选拔一名接替他相马的人,伯乐却从外姓中推荐了“非臣之下”的相马能手九方皋。秦穆公仅凭马的毛和公母等外在现象,轻率地否定九方皋的相马才能。而伯乐却以敏锐的眼光深切地了解九方皋能从最本质的天然机理上去识别马的好坏。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看问题不应拘泥表面现象,要抓住本质。
【原文】
伯乐谓秦穆公曰:“臣有所与共担纟墨  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pìn)而黄。”使人往取之,牡(mǔ)而骊(lí)。穆公不说(yuè)。召
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译文】
伯乐对秦穆公说:“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担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好马。过了三天,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好马的人,毛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不是好马呢?”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
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啊!列子说符”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解析】
1.伯乐谓秦穆公曰:伯乐对秦穆公说。
2.臣有所与共担纆新菜者,曰九方皋:我有一位跟他共同背绳砍柴的朋友,叫九方皋。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是“所……者”结构,具有名词性,又与“九方皋”构成同位词组,共同作动词“有”的宾语。介词“与”后省略了指代“九方皋”的代词“之”,共同组成修饰性的状语,修饰“担纟墨      薪菜”。担纟墨  背着绳索。纟墨      ,绳索。薪菜,即采薪;菜,通“采”,动词,采集,此指砍伐。薪,即“柴”;薪菜即砍柴。曰,叫。九方皋,姓九方,名皋,以地为姓,传说中古代相马能手。
3.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他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比我差。此,语助词,无具体意思。其,人称代词,他,指九方皋,作主语。于马,对于马,即指对于相马的能力和本领。于,介词,与“马”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下”的状语。臣之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主谓词组,在
句中作谓语。如果主谓词组中间有“之”,这个主谓词组做句子的独立性被取消,只能作句中某个成分,其中的“之”是语助词,无意义。非,否定副词,否定整个谓语。
4.请见之:请(您)召见他。请,是表示谦敬的副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见,召见。之,人称代词作宾语,此处指代“九方皋”。
5.穆公见之,使行求马: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到外面去寻千里马。使,命令或派遣,后省略了指代九方皋的代词“之”。
6.三月而反报曰:(外出寻马)过了三个月回来报告说。三月,不是指三月份,而是说时间过了三个月,具有动词性质。而,是表示偏正关系的连接词,表明前为后状语。反,是“返”的古字,返回,即回到朝廷。
7.已得之矣,在沙丘:已经到千里马了,在沙丘那里。得,获得,到,后面指代千里马的代词“之”是它的宾语。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句前“已”是时间副词,修饰“得”,表明事情已完成。在沙丘,(千里马)在沙丘那儿,承前省略了作主语的“千里马”。沙丘,地名。
8.穆公曰:“何马也?”:秦穆公问(九方皋)说,是什么马?
9.对曰:“牝而黄”:九方皋回答说,是黄的母马。牝,雌性鸟兽,与“牡”相对。而,并列连接词。
10.使人往取之,牡而骊:派遣人前往(沙丘)牵回(九方皋到的)千里马,却是黑的公马。牡,雄性鸟兽。骊,纯黑的马。
11.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秦穆公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说,是“悦”的古字。谓之曰,对他说,“之”指代伯乐。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你推荐的寻千里马的人失败了。这是个主谓倒装句,为了突出谓语“败”,整个谓语部分,提到了主语之前。主语“子所使求马者”是个具有名词性质的“所……者”结构,表示“您所……的人”。
12.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连马的颜、公母都不知道,还怎么知道千里马呢!物,指马毛的颜。尚,情态副词,“还”的意思,句中作状语。弗,否定副词,相当“不”,修饰动词“知”,作状语。又何马之能知也,即“又何能知马也”的到装。“马”是“知”的
前置宾语,“之”为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一般不译。为什么这句话要把宾语“马”置于动词前面呢?在上古汉语中,如果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奚”等作宾语时,或者作宾语的普通名词前附有疑问代词定语时,一般要把宾语置于动词前面。这句话中的宾语“马”前因为有疑问代词“何”作定语,所以连同定语“何”一起提前了。提前之后,在宾语与动词之间要用“之”或“是”复指前置宾语。这是古人的习惯用法,已成定律。
13.伯乐喟然太息曰:伯乐感叹地说。喟然,表示感叹的样子,无实在意思,在太息前作状语。太息,即叹息。
14.一至于此乎:专一用心竟达到了这种地步!一,用心专一,指相马时,精神高度集中。至,达到。此,指示代词,这种(程度)的意思,它与前面的介词“于”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至”的补语。乎,是语气词,与前面的“此”配合,在句末表示反问又兼赞叹。可不译,或译成“吗”或“啊”等。
15.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就是他的相马技术比我强千万乃至无数倍的地方啊。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九方皋相马时“忘形而得神”的本领,在判断句中作主语。其,人称代词,指代九方皋,相当于“他的”,作定语。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是古汉语比较
常见的结构形式:“所……者”式,其中的“所”和“者”都是特殊指示代词。在这里,“所”先与后面的“以”结合成介宾结构“所以”,然后这个介宾结构再与后面的“千万臣而无数”动词性词组组成具有名词性的“所”字词组,最后,这个“所”字词组与特殊指示代词“者”结合成“所……者”形式的名词性词组,作判断句的谓语。“千万”和“无数”,都用作动词,强过千万和强过无数。臣,与前面省略的介词“于”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译为“比臣”。
16.若皋之所观,天机也:象九方皋所观察的是天然的机理。这是个判断句,谓语后用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也”结尾。天机,天然机理,即千里马所具有的禀赋。
17.得其精而忘其粗:(九方皋)相马时得到了精华而忘却了粗浅的表象。
18.在其内而忘其外:审察它内核而忽略它的外形。此连上句主要说九方皋相马时,不看它的外在表象,而看它的精神实质,看它的本质属性。
19.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九方皋相马时)只看他应该看的(天机),不去看他不该看的(物、牝牡)。“所见”、“所不见”都是“所”字词组,作“见”的宾语。两个“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九方皋)”。
20.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观察他所应观察的,舍弃他所不应观察的。结构基本同上句。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象九方皋相马的方法,有比相马更重大的意义呀!皋之相,是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词组,作“若”的宾语,然后,这个动宾词组与后面的“者”组成具有名词性的“者”字词组,作全句的主语。有贵乎马者,有比相马还更重大的意义。贵乎马者,是“者”字词组,作动词“有”的宾语,而这个动宾词组在全句中作谓语。贵,形容词,后面的“乎”是介词,相当于“比”。在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后的介词“于(乎)”都有“比”的意思,起引进比较对象的作用。乃,副词,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对事物的确认,可译为“是”,或不译。
21.马至,果天下之马也:把马牵到一看,(它)果然是千里马。果,情态副词,确认出现的情况与预想的一致,可译为果然、果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