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文朗读
一、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有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
二、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
三、理解课文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注释】
太行: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王屋山,在山西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胡: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胡。
冀州:古代地名,指山西、陕西之间黄河以东,河南、山西之间黄河以北,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的地区。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译文】
太行山和吴王山在方圆有700英里高。他们原本在冀州南部,黄河以北。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注释】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于:禹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列子说符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译文】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很绕远,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竟不能削减魁父这座小土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置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遗孤,才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注释】
叟:老头。 
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草。 其:放在“如……何”的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固:固执,顽固。
彻:通,这里指思想的改变。 
若:像,比得过。
虽:即使。 
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穷匮:穷尽。 
加增:增加(高度)。 
为什么不痛苦:你担心什么?苦涩,悲伤,担忧。
亡:没有,现在写作“无”。
【译文】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了,担心什么铲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