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读后感(15篇)
在人间读后感1
    自参加工作以来,心多浮躁,人多功利,常以现实聊以慰藉,但深夜反思,常叹学生时代之理想已渐行渐远。
    如今,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却拿不出时间读一本书;健身的器械越来越多,却不回在学校土操场夜跑的感觉;联谊的渠道越来越多,却静不下心去了解一个人。
    组建读书会的目的,是想有一个角落,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养成坚持做一件事的习惯。
    一直想读传说中的《人间词话》,但总是给自己借口推迟,这次把《人间词话》当作计划书单中的第一本,监督别人的同时,也告诉自己,这本书坚持读完了,那书单里的`其他书也能坚持读完,这本书半途而废,那自己也就没有资格监督别人。
    初读《人间词话》,由于内容为文言文,并且涉及到的诗词背景太多,理解上有些吃力,
感觉也很枯燥,数次想过要不要换本容易理解的书。但每到换书的临头便告诉自己,如果这本书啃不下来,那其他书也会半途而废。
    说实话,最后读了两遍,也查了相关诗词资料,仍然似懂非懂,但对王国维以境界点评诗词的方式,十分认可,闲暇之余,重读之前喜欢的诗词,别有一番感觉,尝试点评一二,以作抛砖引玉。
    一、李白之孤独
    李白之狂妄,众人皆知,杨贵妃斟酒、高力士脱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非岂是蓬蒿人。狂妄之态,无出其右。但李白之孤独,整个盛唐,也未曾有一知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非体验过刻骨铭心孤独之人,难以想象李白,独自月下醉酒乱舞之孤独。李白,一生以月为友,以酒为伴,最终也因二者而死。李白一生,狂妄且孤独,孤独也灿烂。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在人间读后感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二、苏轼之洒脱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古人,入世则济世为民,出世则修身养性。是中国文人人格魅力之巅峰。苏轼之于北宋,犹如李白之于盛唐。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三起三落,被贬黄州之后,大彻大悟,看透人生。词中写到: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终其一生,于感情,于生活,何曾不是在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最喜欢苏轼的一首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自己生活或工作中偶有不如意之时,常会想起苏轼,以洒脱态度处之,人生在世,怎能一帆风顺,逆境更能炼人心。苏轼被贬黄州,王阳明被贬龙场,皆是在逆境中,完成人生之升华,又何必为单位效益、职位高低,影响自己心境。
    三、感情之凄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古往今来,诗词中多凄美之感情,很多时候,一转身就错过一生。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如白话,但诗中之人,诗中之事,诗中之情,何尝不是身边之人,身边之事,身边之情。
    在人间读后感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
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的回忆。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在人间读后感3
    日思夜想的《童话世界》终于来了,一拿到杂志,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一期的《童话世界》,又会带给我怎样独特的感受呢?那就随我一起来欣赏吧!
    打开《童话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张充满温馨的棕黄插图。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朝着文章内容看去。过年了,袋鼠妈妈为了能够回家与孩子团聚,与一袋鼠组成了一队“袋鼠返乡团”,用自己的弹跳力,为孩子挣得学费。可是,到了家乡,就要见到孩子了,却又因为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把一位乘客重新送回城市。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过年了,为了维持家里生计的打工者们无法买到回家的车票,也不愿、舍不得去买。因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需要为家里人提供帮助。而这些打工者们,为了与家人团聚,就试图采取别的方法回到家乡,所以,才有了“摩托车返乡队”。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充满温暖的故事。正如它的插图一样,催人泪下。
    咦?《旧巴士与恶狼》?难道是旧巴士上的人智斗恶狼的故事吗?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这篇故事里的巴士主人是浣熊一家。这天,他们遇见了一位特殊的乘客,那就是恶狼。浣熊整天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因为恶狼常常逗小浣熊仔仔玩,把这看做是一种威胁。后几段的情节逆转,更是让人胆战心惊。浣熊终于明白了恶狼的善良,却
意外发现恶狼就是现在正在通缉的犯罪分子。为了拯救恶狼,她把自己当做恶狼的人质,希望恶狼能够逃走,但出乎意料的是,恶狼却回头是岸,向警方投降,并将浣熊放走。与上一篇文章相似,这篇文章依旧透露着一种温情,但却是陌生人之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