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2006-12-17 11:08
回复
鸥鹭忘机泉
8位粉丝
2
此外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关于月亮的诗词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6-12-17 11:09
回复
鸥鹭忘机泉
8位粉丝
3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
2006-12-17 11:09
回复
鸥鹭忘机泉
8位粉丝
4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 “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 “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2006-12-17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