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雾霾天气引发的感想                                                               
    1108401班 1110840113 胡昉                                                                形容雪很美的诗句
    2014年3月5日18点30分,我有幸聆听了李长胜教授关于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演讲,感触颇多。觉得就前些日子的雾霾有很多想说的。                                                               
    连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前几日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专门报道了雾霾天气的危害。提醒公众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出行要戴口罩??"阴霾天气比香烟更易致癌。"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关专业人士表示,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证明,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                                                               
穹顶之下柴静    严重的污染令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反思:三十年的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所付出的代价可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面对头顶昏暗的天空,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令人窒息的污染围城?  让人窒息的脏空气毒空气,逼着中国人思考粗放式的发展和自私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大街上的人们个个捂着口罩,说实话这种预防属于治标不治本,长时间带着口罩感觉非常憋闷。这样的环境让人怎敢奢谈"幸福"和"小康",连最起码的自由顺畅地呼吸都满足不了,还怎敢畅想十年后的"小康社会"。真的很怀念小时候在乡下的孩童时光:走在乡间小路上,闻着紫云英淡淡的清香和油菜花那浓烈的香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抬头看天瓦蓝瓦蓝,白云朵朵随风漂荡??可如今不敢呼吸、不敢开窗、不敢运动??中国人不仅正面临着"一边开宝马一边喝污水"的悲惨式发展,也面临着"一边住别墅一边被熏死"的危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为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 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
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对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又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受其害。 人的行为已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对立,人类正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这种环境危机是人和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因为我们过份以人为心,当成自然的主宰。人设立和使用尺度,用技术生产的唯一标准衡量万物,把万物都纳入技术生产中,使天地万物在技术世界中只呈现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事物被耗尽被替代,人失去生存的环境,最终影响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人与自然的对立,是造成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工业社会高投放、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对立推向高峰。海德格尔认为自然的对象性只是自然借以显示的一种方式,把事物当作一个对象去追逐,将严重干涉自然事物的自然状态。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必将面临的四大难题之一,空气、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以至生存,在我们生活当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咳",我相信如果污染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将来也会有"武汉咳"等。这种科技带来的副产品一面方要从人、企业和国家的环境意识上抓起,另一面也要利用科技手段。例如:为了驱散雾霾,南京和武汉都采用了人工降雨的方式来净化空气。但这只能解决一时之危机,如果我们不能                                                                                                                                    陇国公
    更根本的地方着手,雾霾还会卷土重来,并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直至将人类吞没其中。目前最重要的是改革生产工艺,为了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逼迫一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或将其关闭。一些高污染产业,如化工厂、造纸厂等,可以采用净化设施,能源循环利用等措施降低污当带来的危害。因为传统工业在我国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对这些工业进行改革是控制环境污染的第一步。其次发展新能源;目前大气的污染物大都来自于煤碳、石油等能源的燃烧,我国虽然已提倡了多年的低碳经济,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技术还不够成熟,旧能源的很多优势无法代替。火电厂依然在运作,汽车仍以汽油为主要原料,而这些正是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要大力投入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如果这些能源能够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雾霾的天气肯定会走得越来越远。世界是一架机器,人可认识其规律并对它加以控制,方法就是科学技术。我们要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利用科技手段为人类创造财富。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历史上的女皇帝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每一位华菱人加入环保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篇二:雾霾有感                                                                           
    最近的雾霾天气,让人心情不是很好。造成雾霾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汽车尾气,工厂污染,好友人们的烧荒行为。雾霾的治理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就像它的形成也不是一天形成的那样,治理它需要人们下大决心共同应对,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为了我们共同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有情节的空气呼吸,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蓝!篇三: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一)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
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                                                                                                                                   
穿梭的近义词
    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联想笔记本型号大全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
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二)                                                                                                                                   
    今天上午看了一部环保片《穹顶之下》,以为是央视作品,后来才知道是央视前记者柴静的自费作品,103分钟花费百万资金,主题只有一个: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