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我国自周代起就有了方言和雅言的概念。雅言是国都通行语,亦称官方话。方言即殊方异语,它是通行于某一区域的交际工具。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商洛方言中蕴藏着大量的古代文雅之词,而且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笔者从丰富的商洛方言素材中,搜集考求一些使用率较高的典型的方言词汇,展示商洛方言的俗中之雅,探窥商洛文化的积蕴之深。以浅陋之见,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一
箸笼子。商洛人(尤其是商州区的人)把筷子笼又叫箸笼子,这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用于放置筷子的敞口圆柱形器具。箸的本义指筷子,常用于对筷子这种餐具书面的文雅表述,如:《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萁子怖”(商纣时的贤臣萁子发现纣王使用象牙筷而预感到天下灾祸将至)。《汉书·周亚夫传》和《史记·降侯世家》都记载汉景帝给条侯赐食,只给一大块肉,“无切肉,又不置箸”(不切割也不给筷子)。《世说新语·忿狷》中记载,性情急躁的王蓝田有一次吃鸡蛋,“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商洛方言“箸笼子”保留了“箸”字的本义,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音变。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

稀罕是什么意思。商洛人把照看小孩叫携娃。“你在家干啥?”,“携娃哩么”。又把对人的关照提拔叫承携,“今后还要靠你多多承携!”这个“携”字就十分典雅,它的本义是“提、带”,出现在不少古诗文中。如,《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取如携”(老天诱导众百姓······如提如携来相帮)。《庄子·让王》“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世说新语·德行》记载,华歆、王朗乘船避难,捎带一人。“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经华歆劝说,“遂携拯如初”。这里的“携人”、 “携拯”和商洛方言中的“携娃”、 “承携”,在语法、语义上均有内在联系。携还有“挽手、拉手”的意思,《诗经 · 邶风 ·北风》有“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诗句。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四也写到:“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杜甫在《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中,用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来描绘与李白同游齐梁时的欢畅惬意。可见,这一文雅之词的音和义在商洛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三)

俐怜,商洛方言夸奖人聪明能干、干脆利落惹人喜爱称作“俐怜”(读作lì lian),“你媳妇真俐怜,啥都能干” ,“她不行,哪有你俐怜”。有时也用于善意的奚落,“看把你俐怜地!”也有人认为这一方言词应写作“历练”,愚以为不妥。历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经历世事,阅历多而有经验”,显然难以表达这一方言的丰富含义和情感。怜有爱惜之意,如:《宋书·傅亮传·感物赋》“怜鸣蜩之应节,惜落景之怀东”。古汉语中还有怜俐一词,也写作伶俐,意思是聪明机灵、干脆利落。宋代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惟礼禅师》有一句话,“伶俐人难得”。《元曲选·赚蒯通》:“可擦的一刀两断,便除了后来祸患,岂不伶俐?”宋代诗人朱淑真《自责》中写到,“添得情怀转萧条,始知怜俐不如疑”。关汉卿《窦娥冤》中也用了此词,“说的来藏头盖脚多怜俐,道著难晓”。笔者疑为商洛方言把俐怜即古汉语书面语“怜俐”一词的倒序,这更符合方言表情达意和发音的规律及特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四)

,这是商洛和关中一带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方言词汇,是美好的意思。《方言》“嫽,好也”。在商洛,这个字可用于评价物品的品质、外型、彩和使用效果,“
你这身衣服穿上嫽的太太”,“这辆车真嫽!”;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性格、人品、生活、情绪的评价,“老张那人很嫽哩”,“你最近日子过得嫽的很吧?”;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在这种语境中,嫽就是好、很满意。这一方言口语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姣人,姣人嫽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僚通假“ 嫽”。唐·陆德明《释文》:“僚,本亦作嫽,同音了。”古汉语中有僚妙一词,是俊美之意,汉代傅毅《舞赋》中写到:“貌僚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涕而横波”(俊美的容颜妖冶迷人,青春的霞光溢满脸庞。弯弯的秀眉又细又长呵,美目流盼聚一汪秋水)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五)
太太,本是名词,明朝时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才能称太太,后凡士大夫官僚的妻子通称太太,对已婚妇女也通称太太。但商洛方言称某人某事特别好时则爱用“太太”一词来形容,如,“这东西真好得太太!”“那景确实好得太太!”在这种语境中,“太太”的词性也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也更符合“太”字的本义。其实,太和大本是一个字,最初只有“大”,而无“太”《广雅·释诂一》:“太,大也”。语言学家段玉裁解释说:“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
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太”字除了表示“尊于大”、“大之极”以外,还有“过于”、“过分”的意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商洛方言中将“太”字连用,表达一种极至状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六)
板啦,这是商洛人使用较高的方言之一,指事情坏了、没有成功。“这事儿板啦”。这一方言的实际内涵在“板”一字。《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上帝发疯不正常,下界人民都遭殃。话儿说的不和理,政策定来没眼光)。《诗经· 大雅·荡》:“荡荡上帝,人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上帝娇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由于《板》、《荡》两篇诗皆讽刺周历王无道,败坏国家,后因之以“板荡”一词表示政局变乱、社会变坏,如《文选 · 拟魏太子邺中得诗(王粲)》有“幽历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瘐信《瘐子山集 · 伤心赋》“在昔金陵,天下哀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旧唐书 ·萧禹传》“痴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书有三病,皆系用笔,版(通假板字)者,腕弱笔凝,全与取兴,物
状平遍,不能圆混也”。这里,板就指败笔。与“板啦”意义相近的方言词还有“瞎啦”、“毕啦”、“完啦”、“球啦”等,不同地域选择使用这些词的习惯有所区别。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板货”一词,指没有眼光、没有能力、不守规矩的人,“你这板货,连这事都办不成”;有时也指用处不大或不好使用的东西,“这辆自行车是个板货,一直出问题,还不如步行的快。”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七)
惆怅,这个古代常用的书面语,如今也是商洛方言语汇。惆是失意、痛心的意思,《荀子·礼论》“案屈然已,则期于志意之情者惆然而不谦”,陆机《叹逝赋》“虽不寤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怅是失意的意思,《礼记·问丧》“心惆焉怆焉”,屈原的《山鬼》也用到“怅”字:“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作为古代常用的书面语,《词源》对“惆怅”含义的解释是“因失意而伤感、懊恼” ,如:宋玉《九辨》“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后汉书·冯衍传》“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自伤”,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也用了惆怅一词,“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在商洛方言中,“惆怅”一词表示人忧愁、失意、担心等难以释怀的复杂情绪。“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看把你惆怅得”。“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婚事你就不用惆怅,到时候都能解决”。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八)
稀奇,也写作希奇,稀、希和奇都有少、罕见、特异的意思,古代典籍中多有例句:贾谊《新语·本行》“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老子》“知我者希,责我者贵”,《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用奇”,《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两个字合成“稀奇”一词,有时也写作希奇,如:《法苑珠林·千佛厌苦》引《佛本行径》,“时彼大臣见太子有是希奇难思议事,即大欢喜”。商洛方言常用“稀奇”来表达久别重逢或偶遇难见之人、物和事时的亲昵、喜悦和惊奇,“儿子回来了,看把他妈稀奇得”,“他对这个玩具稀奇的很,舍不得放下”,“想不到你今天能来,真是稀奇”。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稀成”、“稀罕”,稀成指人自以为贵、自以为美、自我欣赏,“看把你稀成的!”“稀罕”指一稀少难得而认为可贵,古籍中有例句:郑光祖《王粲登楼》“稀罕还你这几贯钱!”《儒林外史》“卜信道:‘不要恶心,我家也不希罕这老爷’”。商洛方言中“稀罕”指把人和物看的很贵重,有珍爱之意,“你把儿子希罕得的呦!”商洛方言有时将这个词并做一个字使用,发二字合音xian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九)
,这是商洛和关中一带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方言词汇,是美好的意思。《方言》“嫽,好也”。在商洛,这个字可用于评价物品的品质、外型、彩和使用效果,“你这身衣服穿上嫽的太太”,“这辆车真嫽!”;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性格、人品、生活、情绪的评价,“老张那人很嫽哩”,“你最近日子过得嫽的很吧?”;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主意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在这种语境中,嫽就是好、很满意。这一方言口语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姣人,姣人嫽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僚”通假“嫽”。唐·陆德明《释文》:“僚,本亦作嫽,同音了。”古汉语中有僚妙一词,是俊美之意,汉代傅毅《舞赋》中写到:“貌僚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涕而横波”(俊美的容颜妖冶迷人,青春的霞光溢满脸庞。弯弯的秀眉又细又长呵,美目流盼聚一汪秋水)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
背时,普通话发音是bèi shí。商洛方言读作 bèi sí ,常用于表示一个人倒霉,运气不好,做事不顺利、不成功。有时也写做“悖时”,悖即违反、逆乱的意思,《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不论“悖时”还是“背时”,都是违背、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或发展趋势,所以凡事不利,其实是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做“背时”,“这两天背时地很,做啥啥不成”。商洛还有句俗语叫做“人背时,放屁都打脚后跟”。在古汉语中,凡物之后面或反面叫“背”,如《诗经·大雅·荡》“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时”有“时机、机会”等意思,《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一个人喜欢做官去常常失去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作为一个词语,“背时”指不和时宜,唐代诗人卢照邻《对蜀父老问》“盖闻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而干非”,刘禹锡《酬乐天见寄》“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可见,“背时”曾是古代书面语。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一)
瞀乱,本意有混乱、紊乱、纷乱等含义,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宋玉《九辨》中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胸怀激愤想绝决而不能,心
中烦乱有不解的思绪)的诗句,《后汉书·廉范传》也使用过此词,“范呵之曰:‘君困厄瞀乱邪?’”。商洛人在情绪烦乱、心情难受又没有办法时爱用“瞀乱”一词,常把“瞀”(mao luan)读作“ mú luan”。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遇上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又无法快速了结的事而乱人心绪,“你说这个事吧办是办不成,放又放不下,真把人瞀乱死了”。另一种情况是遇上做事不干脆、粘粘乎乎的合作者而让人心情烦乱,“想干什么你就直接说,看你把人瞀乱的”。在商洛方言中,与“瞀乱”含义相近的另一方言词是“胳挠”,“胳”和“挠”都是抓挠别人发痒、另人极不舒服,“胳挠”表达的就是这种不舒服、不痛快的感受,它既指事也指人:“你说这事胳挠不胳挠?” “老刘这个人真胳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