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经典故事
一、孔庙门前不下驴
有一年,蒲松龄从南方回家。他骑驴路过孔子的老家——曲阜城西门时,见城门前竖着一块龙头御碑,上面刻着六个大字:行人到此下马。
这时,只见来到此处的人,都纷纷下骑下轿,神态庄严,缓缓步行。蒲松龄抬头往前一看,一片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原来孔庙到了。他眉头一皱,依旧骑在驴上,扬鞭催驴,昂首而过。行人见蒲松龄这种不顾王法冒犯圣人的行动,都替他捏着一把汗。守卫在孔庙门前的差役们,听到一阵叭叭的鞭声,抬头一看,见是一个骑驴的人,人不下鞍,驴不停蹄,正从孔庙门前匆匆而过,便手持木棍,一边大声吆喝着:“哪里来的野人,敢在圣府门前撒野,好大的胆子!”一边追赶过来。
蒲松龄毫不理会,继续催驴赶路。差役们追到蒲松龄跟前,见是一个文弱书生,便大声喝斥道:“你的文章照着屁股念了吗?难道不认识御碑上写的什么?”
蒲松龄神泰然,从容答道:“子曰:非礼勿言。请诸位不要开口骂人。御碑上的字嘛,我看
得清清楚楚。”差役们听了,越发愤怒,横眉竖眼地说:“认识,为什么还不下来,想故意捣乱吗?小心你那颗脑袋!”
稀罕是什么意思蒲松龄依然端坐在驴上,不慌不忙地说:“御碑上写的是:行人到此下马。你们看,我骑的不是马,而是一头小小的毛驴呵!”差役们一听这话当时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
正在犹豫,蒲松龄早已吆喝着毛驴,走远了。
二、蒲松龄和驼背老大爷
早先年,山东淄川出了个蒲松龄。这人一脸的络腮胡子,长得又粗又丑,心地却象是一潭高山的泉水,一清见底;肚里的才学也好得出奇。
传说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考场上的文章写得才华出众,主考官非常赏识,点了他头名状元。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见蒲松龄长得很丑,就对主考官大发脾气,说:“堂堂圣朝,怎么能叫丑八怪当状元?!”
主考官说:“万岁!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他相貌丑,肚里的才学在考生当中,真可算是鹤立鸡了。”
皇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丑八怪当状元。”
蒲松龄心想,碰上这个混帐皇帝,即使当了官有力气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张不开。没啥指望!一气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快到老家时,头一个碰到张家大伯。大伯问道:“中上没?”“中啦!”“中什么?”“中状元。”“中了状元怎么倒背包袱回家啦?”蒲松龄就把经过情形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张大伯说:“呸!真是个倒霉皇帝!”
走了一段略,又碰到了李家大婶。大婶问道:“中上没?”“中啦!”“中什么?”“中状元。”“中了状元怎么倒背包袱回家啦?”蒲松龄就把经过情形如此这般说了一番。李大婶说:“呸!真是个糊涂皇帝。”
愈近家门,熟悉的人愈多,问的人也愈多。蒲松龄碰到一个说一遍,没有一个人不骂皇帝是“混帐皇帝”和“草帝”的。蒲松龄心想,黎民百姓是非分明,都比皇帝懂道理;心里也
就舒坦了些。
回家住了几天,心里又觉得闷闷不乐。
有一天,有个驼背老大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问道:“怎么啦,有哪桩事惹你气闷?”蒲松龄说了说自己的心事。
驼背老大爷说:“我讲个故事给你解解闷,好吧?”“好呀,请!”
驼背老大爷就说了一个马骏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当做是美的,可以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却当做是妖魔鬼怪,当做是丑的。马骏因为生得很俊,当地人见了他都吓得逃走。后来马骏把自己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
蒲松龄听完这个故事,沉思了一阵说:“咳!象这样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事,世上确实不少!老大爷,你讲的这个故事真好啊!”
“我们这里的人,会说故事的多得是。你有一肚子文才,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让世人去评议评议呢?”
蒲松龄双手一拍,说,“好主意!好主意!老大爷,你说说该怎么开头。”
驼背老大爷说:“你得先做到四个字。”“哪四个字?”“甜、酸、苦、辣!”
“这甜字是—-?”“甜是嘴巴甜。说话要和气,待人要亲热,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写不完!”
“对,这酸字是--?”“酸是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你就要流泪,要是长个木头心,故事哪能动人心?”
“对,这苦字是——?”“苦有两层意思。”“哪两层?”“一层是泡壶浓茶,讲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润润喉咙。浓茶不是苦的吗?”“对,还有一层呢?”“还有一层是:写故事要做到十冬腊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对,这辣字是——?”“辣也有两层意思。”“哪两层?”“一层是备一份烟,爱抽烟的人,抽点烟,提提神,讲足故事来起劲,烟不是辣的吗?”“对,还有一层呢?”“还有一层是:故事该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伤人,辣了能醒人。”
“对对对!我这就记下了!”
打这以后,蒲松龄真照着老大爷说的话去做了,他听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也给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蒲松龄活了七十多岁,写了好多好多的故事。后来就给他写的那本故事书起名儿叫《聊斋志异》。
三、写《聊斋》
蒲松龄是怎么写《聊斋》的?有一段传说。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家住在大道边上。大热天,蒲松龄坐在屋里写书时,常常写着写着就搁下了,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流,可总觉不凑手。有时实在写不动了,他就撂下笔在门口站一会儿。
有一回他在门口看到大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不断,心说:“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我一个人闷着头写书这么费劲,何不向大伙借点力气呢?”主意想好了,就从柜里翻腾出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拿去当了,并把当得的钱,买了五斗绿豆背回家来。
他家门口有两棵老柳树,他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树荫底下,旁边安了一口缸,然后煮了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缸里头还扔了一把瓢。走道的人走乏了,谁都可以坐在席子上歇歇腿,
舀碗绿互汤解渴。不过有一条,不论是天南的海北的,也不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歇过乏来以后,都得给他讲一段稀罕事儿听听。别人嘴上讲,他就心里记。
常言说:“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这样日日听,年年听,把个普天下的故事,都记到他的肚里去了。直到他觉着听得差不离儿了,把那许多听来的东西细细地品透了,这才又坐到屋里,闷下头来写书。这回再写可和上回大不一样了,那笔就象捅着泉眼儿似的,哗哗地写起没完。
蒲松龄写呀写呀,这一年正赶上康熙皇帝到淄川来私访。康熙听说蒲家庄有个老蒲头学问大,就打定主意要去会一会这个人。
康熙打听准了地方,就奔蒲松龄家去了。这天正赶上就蒲松龄自己在家。康熙到门口一看,大门敞着连条狗也没有,到院里问了好几声也没人应。进屋一看,只有一个老头子正背冲屋门坐在那儿一心一意地写哩,有人进来他也没听见。
康熙放大嗓子咳嗽了一声,也不见蒲松龄回头,就见那只笔走得飞快,字也写得够劲。康熙很想看看老蒲头写的是什么,等走近伸长脖子仔细一看,不对味啦,老蒲头写的那些故
事,净是借着狐鬼神怪揭发官府、替老百姓说话的。看到后来,康熙竟鼓鼓地窝了一肚子火,心说:“好你个老酒头,你这不是绕着弯儿给朝廷脸上吐唾沫吗?”当惯皇上的人,动不动就想治人的罪。康熙刚想开口,冷丁想起自己这是私访,文章是偷着看的,人家也没有请你进屋呀,弄不好叫人家赶出门去就更没险啦!想到这儿,康熙连口大气也没敢出,踮着脚就溜走啦!
蒲松龄呢,压根儿就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站过,还在一心一意地只顾写他的书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