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式写作
□ 秦 卿
摘 要:在社会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式趋向愈加明显,即以网民所思所想为评论起点,以回应网民疑惑诉求为评论过程,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本文结合主流媒体“10万+”网络新闻评论文本,从选题、标题、引论、论证、传播等五方面来谈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步骤。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网络新闻评论;互动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高度媒介化阶段。交互性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网络新闻评论呈现“评价议论与深入解读相结合、观点表达与情感宣泄相结合”等特点。[1]不同于自媒体“蹭热度”式写作,主流媒体的网络新闻评论既要讲大事,又要导入大流量。因此,网络新闻评论需要互动式写作,即以网民所思所想为评论起点,以回应网民疑惑诉求为评论过程,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实现主流价值与网民认同的统一。
本文结合主流媒体“10万+”网络新闻评论文本,从选题、标题、引论、论证、传播等五方面来谈网络新闻评论的写作步骤。
选题自带流量,直面难点热点
网络新闻评论写得好不好,有两个维度的验证:一是传播范围,通常以评论的阅读量衡量;二是共鸣程度,通常以评论的转发量衡量。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选题自带流量,网络新闻评论在传播层面就成功了一半。主流媒体“10万+”网评爆款在选题上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直面众关切,热点现象不回避
众日常生活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容易形成社会热点,引发网民关切。例如,当“专家建议”泛滥成为网络热点时,2022年5月26日,工人日报客户端针对热点,刊发评论文章《“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 (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引发网民强烈共鸣。
(二)巧解众困惑,复杂问题有回声
全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信息的即时性和高频次传播导致受众个体的思考时间被大大压缩。同时,由于公共事件发生原因相对复杂,这类话题或事件在网络空间会
引发网民的困惑甚至焦虑。比如,2022年8月,佩洛西窜访我国台湾地区,引发广大众极大愤慨,网上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声音。面对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外交热点事件,“浙江宣传”及时刊发评论文章《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疏解困惑,凝聚精神,引导了舆论,赢得了人心。
(三)反映众心声,众声喧哗传定音
新闻评论要敏感洞察众心声,敢于反映众心声。特别是在谬论横飞、众声喧哗时,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要主动敲响“定音锤”。比如,“指鼠为鸭”新闻爆发后,2023年6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账号“侠客岛”微博发布题为《一颗老鼠头为何要省级调查组才能查清?》的评论,反映了众心声,评论直接冲上百度热搜榜。
标题短而鲜明,瞬间引发共鸣
新闻评论的标题通常以简短的文字提示或标明其论题范围、主要见解、基本倾向和情感诉求。全媒体时代,评论标题更需要鲜明、通俗、追求新意、显示个性,发挥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让网友见之有阅读欲望、阅后有分享动力。
(一)建构场景,宏大主题具象化
评论标题可以以具象化手法激活用户想象力,实现场景化营造,让宏大主题的传达在身临其境的视觉想象中变得可亲可感。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当年5月3日,光明网刊发题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始终“在场”》的评论,该篇评论标题聚焦“他在场”,让每位网民眼前呈现出自己心中的马克思形象,激发起了解马克思如何“在场”的浓厚兴趣,网络点击量达到18.7万。
(二)善用对比,反差中见鲜明态度
72    全媒体探索 2023年10月号
2022年11月29日,“浙江宣传”发布题为《“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的文章。该标题将两个鲜明的观点进行对比,同时使用否定词,在对比反差中表明了作者态度,一下子戳中了广大网友的心声。不到一天时间该文章的阅读量就达到1528万。
(三)变换语气,陈述式变疑问式
评论标题从陈述式变成疑问式,容易激发网民的心中疑问,从而吸引后续阅读以解心中疑惑。疑问式标题要提问得当,问到核心。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
逆向反问:2021年1月26日,上观新闻客户端首发评论《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常识反问:2018年7月2日,人民网刊发评论文章《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一:文章不会写了吗?》。
明知故问:202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政文”首发《合村并居问题,能否在民法典里到答案?》 。
(四)一锤定音,直亮观点态度
新闻评论标题要敢于亮出观点,切忌隔靴搔痒、模棱两可。2021年11月2日,一条“鼓励家庭储存必要生活必需品”的新闻出现,引发广泛关注和多种解读。当日,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发布评论文章《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该标题直接点出“过度解读甚至误读”,毫不拖泥带水。
引论开门见山
新闻评论的正文写作分为引论、正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是新闻评论的开头,一般通过简要回顾新闻事件、评述某种现象、叙述故事、引经据典等方式开头,进而迅速展开论题、亮明观点,可采用以下方式。
回顾新闻:2021年2月24日,工人日报客户端首发《货拉拉道歉:每次改进都用生命来换,代价太惨痛!》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开头写道:“在23岁的车女士坠车身亡半个月后,货拉拉终于道歉,承认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评述现象:2021年1月26日,上观新闻客户端首发《到处人脸识别,有必要吗?》。评论开头是这样写的:“历数今年上海两会的热门议题,‘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一定排在前列;对这个新鲜议题,相当一部分的讨论,又落在了它的‘b面’——许多代表委员的目光,同时投向了个人信息保护、公共数据安全和社会议论多
时的‘数字鸿沟’。”
借古谈今:2018年9月16日,新华网刊发《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评论。评论开头写道:“清代
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
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
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
有市场。”
用户视角,沉浸式论证
用户视角的确立,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更倾向于运用
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使用网言网语,构建场景化、沉
浸式的论证,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故事逻辑,网感语言
在网络新闻评论写作中,故事逻辑和网感语言必不
可少。面对日益个性化的网民阅读期待,新闻评论需要
给予网民亲切感与个性化体验。
1.使用网语,适当情绪化表达
评论写作中的情感通常通过细节化、描述性、感性
的引发读者情感反应的语言表现出来。[2] 2020年2月
6日,新华网针对大理扣押运输口罩一事推出短评《大理,你“欠理”了!》,配以“创意海报+口罩”,使
用有网感、带有情绪化的标题,瞬间引爆网络。
2.用故事营造聊天的感觉
2023年1月14日,“浙江宣传”发
布评论文章《浙商的安全感从哪里来》,在回顾浙商发
展历史时提及“1979年,温州人章华妹卖纽扣担心被抓”“1982年,敢同县委书记吵架的冯爱倩”“1997年,
造车的李书福”的故事。整篇文章有事实、有故事、有
理论、有名人名言,让人如读历史小说,少了强硬的评
论感,多了与老友聊天的亲切感。
(二)多种论证结构并存
1.并列式
2018年8月25日,红网刊发评论《热眼“螃”
观丨为遭不实举报干部正名之后,哪些人该警醒》。该
评论将需要警醒的人分为三类,采取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对一些心术不正者的举报也要坚决说‘不’”“对
存在问题的干部,也决不能包庇纵容”“少部分党员干
部产生了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
干不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见了问题绕道走”。
2.递进式
2016年10月15日,果实网刊发评论《山西屯留:
2023年10月号 全媒体探索 73
欠公众一个说法》(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该文针对当地纪委对教师节放假中午自费聚餐的老师进行通报一事,首先指出当地纪委的定性标准错了,“恐怕错了对象,戴错了帽子”;进一步提出“表面上看来,处理似乎也不是很重,不就通报而已。但我们要还教师一个清白,给公众一个交代”;最后又进一步升华,认为“屯留的问题,也许并非偶然”。整个评论短小精悍,结构层层递进,让用户读后为之拍案叫绝。
3.混合型
2022年12月31日,“浙江宣传”刊发新年献辞《与这个时代肝胆相照》,采用了对比和递进的混合论证结构。
文章首先使用了三个“这一年”进行对比:“这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病毒怎么防、政策怎么调?我们不是没有迷茫、没有误解。”“这一年,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国怎么应对、未来如何发展?我们不是没有担忧、不受影响。”“这一年,面对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何
走向现代化,路径怎么选择、策略怎样创新?我们不是没有期盼、没有想法。”最后又使用了递进的论证,从“个体的单选题”到“国家的多选题”,将整篇文章升华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三)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论证方法更加综合。特别是等新媒体发布的新闻评论更偏向使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同时融合使用归纳、演绎、对比等,其中例证法是使用较多的一种论证方法。
2022年12月15日,“玉渊谭天”刊发评论《三年:三问三答》,评论使用例证法对很多人疫情三年的困惑一一回应。全文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最直接的回答,随后再进行详细论证。该评论在每个问题的论证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和外国的事实性论据,并在事实对比中自然得出结论。根据问题的复杂性,每部分论述字数不尽相同。第一个问题的具体论述用了2200字,第二个问题的论述用了790字,第三个问题则用了650字。这一评论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成为网评爆款。
网络优先,定制化、多渠道传播
网络新闻评论的生产流程与传播机制密不可分。不同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与传播分离,网络新闻评论在内容生产时,需要提前将渠道传播纳入考量,并定制开
发针对不同媒体的内容版本。
(一)网络传播优先,设置专门网评栏目
网络传播优先是网络新闻评论传播的重要特点。“快发、早发,才能占据互联网传播的上风位。网络评论早发与晚发,相差可能只有一个小时,却有着领跑和跟随者的差别。”[3]网友对公共话题或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有时间窗口期。新闻评论不仅要及时发声,还要及时传播,否则会大大降低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不少主流媒体在新闻评论栏目上不断探索融合改革。2019年5月,《工人日报》专门为移动端打造了评论栏目《工人日报e网评》,所发新闻评论第一时间在移动端上线传播。该栏目注重与网友同频共振,在评论议题设置上追求与网友实现最大公约数。
(二)多版本定制写作评论内容
2020年3月19日,一篇题为《钟南山的这张车票,你看懂了吗?》的新闻评论引爆全网,一天之内阅读量超6.6亿,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榜第一位。该评论的完整版是报纸版版本,全文1023个字。根据报纸版评论进行定制化修改后的客户端版本和微博版本发生了些微变化,其中微博版评论字数是343,App版字数是1018。
该评论首先采取了网络优先发布的策略。2020年3月19日,首篇新闻评论《钟南山的这张车票,你看
懂了吗?》在广州日报客户端发布。客户端发布后的第二天,广州日报报纸第8版刊发《一张逆行车票写满初心》。3月20日10:16,广州日报微博发布#钟南山的无座车票#《钟南山的这张车票,你看懂了吗?》。
该新闻评论并没有在客户端首发后止步,而是继续多版本、多渠道综合传播。结合传播平台的特点,不同版本内容“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微博版在评论内容上增加了两张图片,一张是车票照片,一张是钟南山在餐车仰头休息的照片,为文字增不少。该篇微博图文不仅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而且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新闻平台都进行了转载。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87.
[2]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沈彬.“大事看评论”是公众对新闻产品的刚需[EB/OL].(2022-06-06).dnet/ content/2022/06/06/11356693.html.
10个历史故事简短(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融媒体中心)
74    全媒体探索 2023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