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孝顺的例子简短20字
1.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本来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本人独取母亲供给,对母极孝。后家境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定影响供给母亲,遂和妻子协商:“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约些粮食供给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肯定要20字的话,只能用古文了: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行复得。”
2.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假如都不晓得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喜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只要孝敬本人的父母,还应当敬重别的老人,爱惜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同学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英勇著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意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遗忘了疲惫。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英勇孝敬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著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看父母。
他的孝心遭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告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假如父母只要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本人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反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状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情愿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意味着儿子要恪守封建礼
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本人。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详细缘由,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不管状况如何,包公能自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沉迷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养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得到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
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本人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难过,他从不叫冷,表现出喝彩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形成一种欢快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事例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称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质量。
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摩挲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哀思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事母至孝,每逢假日,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宠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训练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
市长调查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爱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3.    古代关于孝的简短故事
古代有“二十四孝”01 孝感动天舜,传奇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e68a847a686964616f31333361323036、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祥。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特别孝敬,有处理政事的才能,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看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承继人。舜登天子位后,去探望父亲,仍旧恭尊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懒惰。母亲卧病三年,他经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留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
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本人的手指。10个历史故事简短
曾参突然觉得心疼,晓得母亲在召唤本人,便背着柴快速前往家中,跪问原因。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作有《高校》、《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英勇,非常孝敬。早年家中贫困,本人经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富的筵席,他经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常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