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之 诗歌鉴赏
海淀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
【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
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
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中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
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语文中多有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颂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6.(3分)“烈日秋霜”比喻辛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刚烈正直的精神品格。(意思对即可)
17.(6分)评分要点:(1)结合诗句(2分),(2)具体分析诗句中所含“辛味”(说出一点得2分,说出两点得4分)
示例:下片头两句暗写辛家人刚烈正直、不谄媚权贵,世间荣华富贵从不曾到辛氏家门,语含辛酸,也含有对钻营之徒的辛辣讽刺;结尾句劝诫茂嘉弟不要玷辱辛家刚直忠义的家风,其中包含对官场谄媚风气的辛辣讽刺。(意思对即可)
18.(6分)评分要点:结合诗句、明确角度(如:遣词造句、表现手法、题材选取、语言风格等,2分),分析准确具体(2分),点明效果(妙趣)(2分)。
示例:这首词以调侃幽默笔调戏说严肃的家风话题,亦谐亦庄,别具一格。上片细参姓氏“辛”字所含“艰辛、悲辛、辛酸、辛苦”等多重含意,更品出“辛辣”滋味,暗示辛家的刚直家风。下片以送别弟弟的玩笑语既显兄弟情深,又劝诫弟弟须不忘“烈日秋霜,忠义肝胆”的辛家“千载家谱”。整首词于家常戏语中见人格操守,正话反说中融道德家风。
19.(5分)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西城二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9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6.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8.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相较于柳宗元的《渔翁》,你更认同哪一种渔夫形象?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22分)
15.(3分)C       16.(3分)C
17.(4分)《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形象特点,2分;答出感情,2分。
18.(4分)【参考】《渔家》一诗中的渔翁形象:孙承宗的《渔家》一诗刻画了一位迫于生计艰辛付出的渔人形象。在寒冷的冬夜,渔人呵着冻僵的手拿起凝结冰雪的竹篙,费力撑船打渔,无比艰辛。
滕王阁序赏析
评分标准:本题4分。结合诗句明确所认同的特征,2分;结合认识谈自己认同的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东城二模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1】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2】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3】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4】,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1】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2】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
靖,折服于李世民事。【3】燕然:即燕然山。《后汉山•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4】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17.下片“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9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孟郊《登科后》)
B.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
C.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D.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氓》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氓”婚前婚后的不同态度:婚前是“总角之宴,      ”;婚后是“      ,至于暴矣”。陆游《钗头凤》中运用这种手法抒发被迫离异的痛苦:上片忆往昔夫妻偕游的美好情境,“     ,      ,     ”;下片写夫妻被拆散后唐婉的憔悴,“春如旧,人空瘦,       ”。
18.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6.(3分)D
17.(9分)
①(3分)C
②(6分)言笑晏晏言既遂矣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宫墙柳泪痕红浥鲛绡透
18.(6分)答案示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担心报国无门的忧虑。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诗人形象。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下片回忆
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勒石纪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诗人形象。
(形象特点或思想情感2分,结合用典手法分析诗句4分)
 
朝阳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7题。
与刘伯宗【1】绝交诗
(汉)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趣,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注释:【1】刘伯宗:朱穆旧友,困顿时曾颇受朱穆照顾,后趋炎附势。朱穆激于义愤,与之绝交。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中“不洁”“不正”“不定”勾勒出鸱品行不端的形象。
B.“饥则”一句,写鸱肚子饿了就到树上偷其他鸟类的幼鸟来吃。
C.第七句中的“饕餮”是传说中贪吃的怪兽,这里用来比喻鸱。
D.最后两句是说双方从此绝交,今后各自努力,来日一争高下。
16.下列诗句中的“凤”,与本诗中的“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唐•王勃《滕王阁序》)
B.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鸡,刺蹙争一餐。(唐•李白《古风》)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①②题。(6分)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取材于《庄子•秋水》)
1.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朱穆和庄子写鸱,用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5.(3分)D(“来日一争高下”有误)16.(3分)B
17.(6分)①(4分)朱穆诗中和庄子笔下的鸱,都贪食腐臭之物,以自己的贪欲来揣度凤或鹓鶵(2分),比喻醉心利禄、以小人之心猜忌君子的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