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研究——柴静
吴静仪 201622111820027 广播电视
一、柴静的生平研究
世界上优秀的记者数不胜数,他们有着各种各样鲜明的特,有的记者果敢坚毅,有的记者犀利勇敢,有的记者坚守本心,也有记者温柔似水。我欣赏他们的所有优秀的品格,可论起我最希望研究的记者,当属柴静了。她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她采访和报道中那鲜明的女性主义特。温情中带有的犀利。在柴静的124次采访当中,她曾116次问出了2320个尖锐问题。有人因此称她为温柔杀手。练就这种采访方式,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她经历了1460天的悟道和2次蜕变。
柴静是山西临汾人大学生开学,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铁道学院读书,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
2011年将从3月3日至18日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男人做梦梦到蛇面对面》主持人。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2013年7月《看见》停播就有辞职意向,14年离开央视。
2015年2月28号,从央视辞职后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一年的柴静推出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在片中,柴静做雾霾健康测试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的采样仪变为黑:前往多个污染现场寻雾霾根源;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 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中对于共同生存的个体,她想一起为呼吸尽点力。“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103分钟的纪录片,延续了柴静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一经推出即刷爆网络,被认为是“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从柴静的生平经历来看,最开始她的学习专业其实并不是新闻,或者相关专业。而是会计,一个与新闻毫无关系的专业。但是即使如此,她也能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准确地到方向,并且迅速实施它,这是我觉得很佩服的一点。就算不是科班出身,她也敢于去尝
试,从电台主持人开始,她喜欢那种人与人之间生命的沟通的感觉。这种交流的欲望,为她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人物记者打下的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热爱,永远睿智的表现也是一名记者所必需的的品质。
二、经典作品介绍
柴静在2001年写下《用我一辈子去忘记》,13年写下《看见》小学题目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主持过的节目有:《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看见》。
在担任新闻调查的记者的日子里,她贡献了许多经典的新闻作品,例如非典时期,她勇于挤在第一线,报道非典事件的相关情况和进展。制作成了名叫《非典狙击战》的新闻调查。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那个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中有着摇晃的镜头,还有她这个弱小的身影苍白的面容。她是第一批进入第一现场去采访的人,却可以看见他在采访中那个单忧又坚定的眼神,她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将非常真实的并且实时的状况告诉公民们这是她的职责,这也是一个做新闻的人首先要有的原则。还有矿难、李阳家暴事件、和留守儿童集体自杀事件,都被她做成了新闻调查。
穹顶之下柴静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央视离职之后,仍在做深度调查,13年年末推出了自己的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讲述了山西雾霾愈演愈烈的情况。在片中,柴静做雾霾健康测试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的采样仪变为黑:前往多个污染现场寻雾霾根源;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 赴多国实地了解治污经中对于共同生存的个体,她想一起为呼吸尽点力。“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103分钟的纪录片,延续了柴静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一经推出即刷爆网络,被认为是“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
三、作品分析
  柴静是一名电视记者,与传统的纸媒记者不一样的是,她更需要镜头的表现力,和懂得镜头语言。她采访了许许多多的人,观众们通过电视,感知到她的温柔,她的坚持。在这里我想举一个她的报道例子来分析她的采访报道的特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是某一期新闻调查的留守儿童集体自杀的新闻事件,那期节目的名称叫《双城记》,在对该新闻事件的采访中,柴静采取了一种即温柔又犀利的采访方式。对于
  在采访的过程中柴静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以及采访对象的态度,也没有过多地加入自己对于当事人和事 件本身的主观臆断与个人理解。而是善于运用准确客观的语言能力,巧妙地使用第三人称开头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客 观地挖掘阐述“事实背后的新闻”。 在进行人物专访时,柴 静会时常使用第三人称发问,譬如“别人说……”“有人这 样认为……”等,而不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语句开头发问。柴静在《看见》中的某一期做过以李阳家暴为主题的新闻节目。她在采访中直接就家暴问题与李阳对话。柴静在对李阳的采访中这样说:“这次事件之后, 会有很多外界的评论,然后我也看到一个人说,李阳给我一个感觉,他是一个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的人,这个话你能接受吗?”在面对这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柴静选择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给受众以“客观介入”的视角,也是对被访者表示出最大的尊重与诚意。
  在家暴这个问题上,柴静还展现了独特的女性主义特。柴静采访了很多因为家暴捅伤或者捅死丈夫的女性,安华、小豆等等,在知道她们伤害他人是不对的的情况下,她还是和他们耐心沟通,听她讲述她的家暴故事,并且努力的将他们展现出来,报道出来。在后来出版的书《看见》中也有收录过一句话“不是女人关心女人,而是人关心人。”这句话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如果换一名男性记者,他的报道能够这么细腻贴近女性生活处境吗?正是有着
相同的感受,才会有共情能力,才会有报道事实真相的动力。
其实我还想说,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柴静是一名女性,相较于其他男性记者更具有天生的感性情怀,人文主义关怀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柴静曾经认为 :“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别人问得无地自 容。”柴静早期在节目中的采访,可以用“锐”或“冷酷”来形容,径直逼问事实真相,柴静不是在试图了解他们,而是已经下了一个判断,总会让受众感到节目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多年采访实践经验的累积中,柴静渐渐寻到了自己的答案 :“我感觉记者应该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宽容的 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有这样一个心理的定位,采访的姿态上也会有些变化。”
四、 作者新闻观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浪潮的汹涌而至,中国女性开始雕琢自身的性别意识形态,她们在艰难地探索中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地位、权利以及能力行使环境。传媒界也深受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女 性传媒工作者的生存状态,媒介环境中的话语权分配也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巨浪中 渐渐趋于平衡。虽然男权话语中心的媒介架构仍然遏制着女性工作者的能力发挥 以及权益诉求,但女性工作者已经渐渐学会将性别启发英文
的差异转化为能力的优势从而 试图打破男性话语垄断的局面,尤其是女性主持与记者,她们已经在各类传统媒 介产业中站稳了脚跟,许多女性传媒工作者甚至已经成为不少大型电视节目的定 心针和金字招牌。柴静就是其中之一。
从《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面对面》到《看见》,兼具央视知名主持人与记者双重身份属性的柴静经历过失败与迷茫,但最终她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质、特的女性表达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将柴静的名字烙印在了观众的心上。一场灾难报道中表现出的镇定自若让柴静走进公众视野,《双城的创伤》中一次感同身受的触碰让她光芒不断闪耀。典型的女性主义特质与专业能力在这位坚韧的女性身上得到最完美的展示与解读。她用知性将人文关怀流淌在每一次提问,用女性纤细的情感体验感受每一颗受伤的心灵。然而公众和业内人士对于柴静的女性主持风格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抓住了新闻中的“人”,将新闻中的人性价值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有人指责其太过感性,谈话中一次次的情感流露无疑是对新闻“不干涉”原则 公正客观性的反思与挑战。
我的看法
  柴静如今虽然不再活跃在荧屏上,但她带给我的影响确实一直存在的。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看她的报道。那是的我很难想象一个瘦弱年轻的女记者如何冒着生命健康的风险冲进非典第一线,然后屹立在非典第一线。很多人说这种事应该男性去做,而她的做法是在用行动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女性和男性一样,女性可以扛得动机器,可以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可以做的起重大采访,也可以将生命放在新闻理想之后。我们称这为女性主义。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媒介架构中,男性从业人员一般担任重要工作,例如制片人、导演、主任等核心职位,即使是主持人,男性主持也较多的掌控了精英类型节目,他们控制了媒介的话语权,维护了男性的话语中心地位,而女性在媒介环境中则常担任相对次要的职位,女性主持的形象也被刻板化、消费化、扭曲化,她们在媒介中的重要作用被淡化甚至忽视,女性主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视觉消费的对象。“媒介制作领域内女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权力增加或影响 增大,相反,它意味着在该领域内女性收入和地位的下降。” 柴静作为央视著名的主持人与记者,她努力冲破男性话语中心的媒介模式,试图用自身独特的女性表达扭转媒介环境中女性工作者的地位劣势。柴静不断地 用行动向社会证明,女性也可以深入灾区、抗击非典,在职业素质上,女性并不比男性工作者有所欠缺,女性反而可以利用自身的性别优势构建平等的交流场。新生儿怎么补钙
  所以我认为柴静是一个女性主义很强的记者,在这除了男人就是女人的世界里,她带给我们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新闻真实性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