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情绪的抽象画
作者:刘 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9
        摘要:季羡林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黄昏》是其早期作品,是一幅情绪的抽象画,具有以下艺术特季羡林散文:奇特瑰丽的想象,严谨精致的结构,绚丽、形象、乐感充盈的语言,曼妙空灵的意境。
        关键词:《黄昏》 情绪 艺术特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9-0008-2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一位闻名中外的大学者,更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集有《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三真之境》、《赋得永久的悔》等多本。他的散文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在散文文风方面,他有自觉的追求,他说:“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天然。他的散文淡淡然全无雕琢的痕迹,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僻的语句,在清淡和不经
意中蕴着深邃高远,耐人寻味,让人历久不忘。
        《黄昏》写于一九三四年,是季羡林早期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们司空见惯的黄昏的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情感,一种缥缈的思绪,是一幅情绪的抽象画。在季羡林的诸多散文中,我认为这一篇别具特:
       
        奇特瑰丽的想象
       
        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是季羡林散文审美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才能便体现于感受力和想象力。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常常在笔下驰骋自己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一个似梦似幻、变化莫测的瑰丽世界。《黄昏》中的想象是恢宏诡奇的。作者把黄昏想象成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是一片扩散的云影。它们笼罩整个地球,无处不在。它们自北极蜕化而来,“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漫过了小溪、山顶和小树,“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阔的非洲。他笔下的黄昏恢宏而又大气,弥漫整个世界。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
苍暗的大森林。” “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绚烂的彩雾。作者缓缓地描述把人带入一种陌生而又奇诡的氛围中去,引人无限地遐想。《黄昏》中的想象又是细腻的。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黄昏哪里去了呢?“随了淡白的疏稀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么?随了瞅着眼的小星上爬了天河么?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么?随了西天的晕红消融在远山的后面么?”意象绵密,令人目不暇接。黄昏来有影去有踪,作者的想象有头有尾,完整又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