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与阅读--季羡林:三个小女孩
跳水皇后郭晶晶穿着朴素,没有人不觉得她不高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戴10元钱的领带,没有人说他寒酸;世界级遥感泰斗的李小文粗衣布鞋,没有人说他邋遢……因为,内在永远胜于外在。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散文,至善至朴,没有人认为他的散文平淡无味。读他的散文,往往会有一股清流浸润你的心房,荡涤内心的浊气,顿觉神清气爽。他的散文追求“真”,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而且真情必须是自己感动的真情。《三个小女孩》抒发了作者怎样朴素的真情?我们一起来读。
披文入情
三个小女孩
题目简洁明了,清新如水。
文本一:
①我生平有一桩往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
爱这些孩子。季羡林散文(总启全文。“无缘无故”,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强调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我同这些孩子都是邂逅相遇,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写“我”没有吸引人之处却引起小“邂逅”小女孩儿的喜欢,两个看似没有交集的一老一小的交往,揭示了互相喜欢的内在原因——毫无功利。)
第一部分:作者探究自己和孩子之间相互喜爱的原因。幽默风趣,意蕴深刻,引出下文与三个小女孩儿交往的故事。
②大约在50年代,我暑假回济南探亲。我们家住西屋和北屋,南屋住的是一家姓田的木匠。他有一儿二女,小女儿名叫华子,我们把这个小名又进一步变为爱称:“华华儿”。(称呼的变化。这一细节变化,表现季老一家人的和善、有爱心。为华华儿和季老亲近做铺垫。)她大概只有两岁,路走不稳,走起来晃晃荡荡,两条小腿十分吃力,话也说不全。按辈分,她应该叫我“大爷”;但是华华还发不出两个字的音,她把“大爷”简化为“爷”。一见了我,就摇摇晃晃跑了过来,满嘴“爷”“爷”不停地喊着。(极写华华儿幼小的样子。观察细
致,显示季老对小女孩儿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有时候,我在北屋睡午觉,只觉得周围鸦雀无声,恬静幽雅。猛一睁眼:一个小东西站在我的身旁,大气不出。一见我醒来,立即“爷”、“爷”叫个不停。不知道她已经等了多久了。我此时真是万感集心。有一次我出门办事,回来走到大门口,华华妈正把她抱在怀里。她说,她想试一试华华,看她怎么办。然而奇迹出现了:华华一看到我,立即用惊人的力量,从妈妈怀里挣脱出来,举起小手,要我抱她。她妈妈说,她早就想到有这种可能,但却没有想到华华挣脱的力量竟是这样惊人地大。大家都大笑不止,然而我却在笑中想流眼泪。(由“万感集心”但“笑中想流眼泪”。作者感情细腻、充沛,为结识华华而觉幸运和激动。)
第二部分:作者与第一个小女孩儿华华交往的故事。夹叙夹议。叙述和华华儿认识的机缘、华华儿的可爱的样子、华华儿和作者亲近的两件小事,表达作者感动之情。下面再讲吴双的故事。(直白的过渡,承接上文,提挈下文。)
③80年代的某一年,我应邀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去访问。我的学生吴永年教授十分热情地招待我。永年带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吴双来见我。(交代吴双的父母,为下文写分别场面做铺垫。)吴双大概有六七岁光景,是一个秀美、文静、伶俐的小女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
她最初还有点腼腆,叫了一声“爷爷”以后,低下头,不敢看我。但是,我们在校园中走了没有多久,她悄悄地走过来,挽住我的右臂,扶我走路,一直偎依在我的身旁,她爸爸妈妈都有点吃惊,有点不理解。我当然更是吃惊,更是不理解。一直等到我们参观完了图书馆和许多大楼,吴双总是寸步不离地挽住我的右臂,一直到我们不得不离开学校,不得不同吴双和她妈妈分手为止,吴双眼睛中流露出依恋又颇有一点凄凉的眼神。从此,我们就结成了相差六七十岁的忘年交。她用幼稚但却认真秀美的小字写信给我。我给永年写信,也总忘不了吴双。我始终不知道,我有什么地方值得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依恋?(由“吃惊”到自问。暗示相识是一种缘分。)
第三部分:写作者与第二个小女孩儿吴双成为忘年交的故事。先交代吴双的性格特点,再写吴双悄悄地和我亲近的一系列动作、分手时留恋万分的神态以及之后书信来往的过程。结尾用疑问句抒情,表达了这位慈祥的老人内心的满足与对小女孩儿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现在轮到未未了。(大俗即大雅。用口语化的表达,亲切自然。)未未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爸爸是延边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母亲王文宏,延边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第一次见面,
我发现未未同别的年龄差不多的女孩不一样。面貌秀美,逗人喜爱,但却有点苍白;个子不矮,但却有点弱不禁风。不大说话,说话也是慢声细语。吃饭的时候,她依然是少言寡语。(介绍未未的与众不同,强调她的“弱”。与下文写她的“强”形成鲜明对照。)但是,等到出门步行回北大时,却出现了出我意料的事情。文宏拉住我的左臂搀扶着我,未未却一步抢上前来,抓住了我的右臂来搀扶住我,并且示意她母亲放松抓我左臂的手,仿佛搀扶我是她的专利,不许别人插手。(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小女孩儿对作者的特殊感情。)她这一举动,我确实没有想到。然而,事情既然发生一由它去吧!
⑤第二天是文宏全家回延吉的日子。一大早,文宏就带了未未来向我辞行。文宏是感情极为充沛的人,虽是暂时别离,她恐怕也会受不了。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拴住”,采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形象表达作者对自己感情的努力控制的情态。)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写分别之际,作者未未妈妈依依不舍的感情,为写未未的不舍做铺垫。)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
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使用典故抒情。表达作者难以形容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未决。)
第四部分:重点写与小女孩儿未未的交往。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未未表面看来“弱不禁风”和强势独占作者形成对比,突出未未对我的非同一般的喜爱之情。写分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酣畅淋漓,用墨如泼。写大人,写孩子,写作者,感情炽烈,抒发了彼此深深的依恋之情。
⑥我遇到了这样三个小女孩,是我平生一大乐事,一桩怪事,但是人们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是我这“缘”何在?我这“故”又何在呢?佛家讲因缘,我们老百姓讲“缘分”。虽然我不信佛,从来也不迷信,但是我却只能相信“缘分”了。在我走到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之前,这三个同我有着说不出是怎样来的缘分的小姑娘,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孤寂的晚年涂上点有活力的彩。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作者追问三个小女孩儿和自己的缘分。卒章显志,点明三个小女孩
儿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
文本二:
⑦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诀窍就在一个“散”字。”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
从反面谈自己的观点。批评一些散文家对散文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写作时单调乏味的原因以及给读者的感觉。表达生动,说理深刻。
⑧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玩味和体会,我发现,中国古代优秀的散文家,没有哪一个是“散”的,是“随”的,正相反,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
背后实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空口无凭,有文为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也”字句,其苦心经营之迹,昭然可见。
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肯定古代优秀散文家在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匠心以及给读者的感受。举例证明,说服力强。
作者:季羡林
摘编自季羡林《漫谈散文》
文章珠玑
我口中念念有词,调动我的定力来拴住自己的感情,满面含笑,“口若悬河泻水,滔滔不绝”。然而,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文宏泪珠只停留在眼眶中,间或也滴下两滴。而未未却不懂什么诺言,也不会有什么定力,坐在床边上,一语不发,泪珠仿佛断了线似的流个不停。我心里有点发慌。连忙强打精神,含泪微笑,送她母女出门。一走上门前的路,未未好像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臂,伏在我怀里,哭了起来。热泪透过了我的衬衣,透过了我的皮肤,热意一直滴到我的心头。我忍住眼泪,捧起未未的脸,说:“好孩子!
不要难过!我们还会见面的!”未未说:“爷爷!我会给你写信的!”我此时的心情,连才尚未尽的江郎也是写不出来的。
思考探究
1.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优秀的散文大都是作家“简练描摹,煞费苦心”的结果,请以《三个小女孩》为例,分析其具体表现。(4分)
2.季羡林对一些散文家论调的批评,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