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孤独之旅》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曹文轩小说语言艺术。
    2、品读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体会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位孤独,感受孤独价值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2、通过质疑、合作、探讨等方法,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3、适时的以讨论的方式渗透法律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2、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做一个敢于克服困难的人。
    教学重点:
    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难点:
    1、跳读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草房子简介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 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2、板书课题、作者:
    3、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疏解下列字词。(多媒体显示)
    (1)注音
    轩  嬉闹  凹地    雍    掺杂
    胆怯  撅    给予    觅食    撩逗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速读课文,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以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了,然后选读出来,并加以分析是如何表现其“孤独”的。
    学生有可能到的句子是:
    (1)现在,占据他尽数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了?前方是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这是杜小康对前景的茫然,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地,杜小康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3)言语被大量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对陌生环境的不适,被学生的孤独感所替代。他们生活贫乏、空虚、孤独,可
又无法逃避。)
    (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形容,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汕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杜小康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炼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更加坚强了。)
    2、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恐惧--孤独--无奈--坚强)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1)失去交流的环境。离开学校和同学,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2)失去了人文环境。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和人,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3)对自然环境恐惧。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强大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小康“迟迟不能入睡”。(4)对前途的恐惧。在放鸭的路上,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这不仅是对放鸭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五、研读课文,感悟“孤独”
    1、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出这样的句子,并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的描写。鸭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合作探究: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 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
    六、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化情感体验。
    1.提问: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父母以种种借口不送子女到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一部分同学受金钱本为主义的影响,认为读书没出路,不如出去打工等等现象,那么这些做法是否正确,违反了什么法律?
    学生自主讨论,教师总结。
    参考法律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三条。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七、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练习拓展。
    1、自读课文,谈所读感受。
    用“小说告诉我们:…… ”和“小说让我明白了:……”写句话。
    示例:
    (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小说让我明白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2、每位同学用“孤独是……”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读。
    八、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作者:曹文轩
    故事情节:(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