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
目录
一、《雨巷》创作背景 (2)
二、《雨巷》的创作主题 (2)
(一)“我”的政治诗 (2)
(二)“姑娘”的爱情诗 (3)
(三)作者的追求 (3)
三、《雨巷》的艺术特征 (4)
(一)古典与现实 (4)雨巷赏析
(二)音乐之美 (5)
(三)东方特征 (6)
(四)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6)
总结 (7)
《雨巷》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这部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创作风格较为明显,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有力推荐,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戴望舒继承了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这首诗中采取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对古典诗词进行了节点,使得诗歌有着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和东方特征,再加上抒情手法的应用,更是增强了该首诗的艺术性,让戴望舒一战成名。由于诗歌美感十足,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该诗歌的艺术美。
一、《雨巷》创作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动乱时期,政治较为敏感,国民党和共产党不和,给人民增加了深重的苦难,全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百姓深受其苦,但又对这样的国情感到无奈。像戴望舒等一些革命青年开始出现,他们在感到迷茫的同时,又希望改变这一国情和现状,于是将这种心情寄托在诗歌中,也就诞生了《雨巷》这部作品。创作这部作品时,戴望舒本人才22岁,虽然年轻,但是志向高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旧中国的现状,换回百姓的生活。但由于政治敏感,不能对当局进行批判,只能将自身的情感抒发在诗歌中,因此,这首诗也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同时也
反映了当时千千万万革命青年的内心。诗人创作这首诗歌,一方面是为了抒发自身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分析《雨巷》创作背景可知,尽管革命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依然有很多热血青年存在,为时代注人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诗歌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而是一种革命理想,彰显着革命青年的志向。因此,作者戴望舒在进行诗歌描写时,其主要手法为隐喻艺术法,是对现实苦难的呼喊,也是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雨巷》的创作主题
(一)“我”的政治诗
《雨巷》作于1927年的夏天,当时的旧中国处于一片肃杀的气氛中,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作者参加了进步活动,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为了避难,就居住在友人的家中,但面临大革命的失败,诗人心中涌起了一阵痛苦之情。原先充满斗志,准备大干一场的革命青年们看不到革命的出路,陷入深
深的痛苦之中。他们在仿徨与苦闷中挣扎,又急切地期盼新的希望降临。看到社会如此黑暗,诗人又无力改变现状,这种无奈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抒发在了诗中。这首诗有两个意象,分别是“雨巷”和“丁香花”,这两个意象在为本诗营造神秘且朦胧意境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其中,“雨巷”象征黑暗的现实,“我”代表了追求理想的青年,那么“丁香姑娘”就代表了“我”要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走尽雨
巷”,也就象征着理想幻灭。在求学的过程中,诗人遇到了丁玲等进步文人,也是开始加入他们,从而有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但是“四一二”反革命失败后,许多共产党员被杀戮,诗人为了保命,不得不暂居在松江友人的家中,当时,作者的惆怅和彷徨之情也就更加明显了。
(二)“姑娘”的爱情诗
《雨巷》实际上是一首政治诗,但是表面上是一首爱情诗,是一个青年对一位姑娘的爱情。“我”怀着具有莫名苦楚的希望,在悠长且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芬芳和忧愁,哀怨而又仿徨,她太息般的眼光使我倍感亲切,孤寂的身影与我相似。这姑娘如梦幻般出现,而又似梦幻般消失,独留我仿徨于悠长的雨巷孤独等待。这样的姑娘几乎是很多青年的梦中情人,诗人渴望与她相会,但姑娘却消失在与雨巷中,姑娘的似真似幻,迷离恍惚、隐隐约约给我带来了希望,又让“我”惆怅,姑娘消失的毫无踪迹,让诗人倍感失落,这次的邂逅变成了诗人的“白日梦”,这种因为爱而生的希望和忧伤之情,让诗人既期待而又无奈,这种心情与当时对革命的心情是一样的。(三)作者的追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在革命的大潮中产生的,就是因为革命的失败,使得诗人更强烈地追求着自己的革命事业和爱情,因为这首诗既可以叫政治诗,也可以叫爱情诗,不管是那一种,都寄托了作者的个人追求和理想。作为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或者在革命之路中的迷惘着和
徘徊者,作者的经历是坎坷的,“雨巷”既可指漫长的人生道路,也可以指坎坷的革命之路;“丁香一样的姑娘”可以是作者的爱情对象,也可以预示着革命的胜利,作者的追求可以是个人爱情的追求,还可以是一种人生追求。总之,诗人在这首诗歌中增加了很多关于个人寄托,并在努力实现自我救赎。
三、《雨巷》的艺术特征
(一)古典与现实
《雨巷》这首诗还借用了很多古代经典,将现代诗与古典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韵味,从整首诗来看,诗歌的意象都具有古典意味,也就是从古诗词中引用而来的。关于对古典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对丁香这一意象的使用。古人经常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作为一种花卉,丁香形状像结,花开在仲春季节,为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厚重之感,但是由于花易凋谢,从而被古人用来表达忧愁之情。丁香也就成了美丽、高尚、愁怨的象征。《雨巷》则想象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而很好地唤起了人们希望和惆怅之情,表现了诗人的迷惘和忧愁。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比喻愁情,是托物寄情。在《雨巷》中.诗人借鉴了古典诗词中借用丁香来描写愁情、创造意境的方法,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诗中优美的词句、清丽的意境、淡淡的愁怨、富有音乐性的节奏、缠绵的吟咏、饱含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诗人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在创造《雨巷》的意境时,诗人既借鉴了前人成果.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创造。
二是关于丁香句子的抒写。《雨巷》在构思上借鉴了南唐李煜的“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并且在诗歌抒情方面与李商隐《代赠》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雨巷》来源于古典,却不是对古典的简单照搬,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自身的境遇的再创作。诗人在诗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愁苦之情,而且还借助了“丁香”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因理想幻灭而产生的一种无奈之情,具有双重的意义。此外,唐代杜甫《江头四咏·丁香》中有“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这种诗句,《洗溪沙》词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寄贺方回》中有“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的句子,王国维的《点绛唇》有“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等句子,这些诗句中都有丁香的影子,戴望舒的诗中也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句子,这种句子也是美感十足,意境幽远,是诗人戴望舒依据自己生活经验、个人想象的艺术创造,可以看出诗人对“姑娘”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三是对古典诗词的升华。古典诗词中常以真实景物来寄托诗诗人的感情,而
《雨巷》中的景物却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创作。《雨巷》中的审美意象,不是一种定型化的抒情形象,是一种不确定的形象,读者要想理解这一意象的形象,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意象为艺术美感的打造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雨巷》这首诗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小巷、颓记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飘落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
因此,可以看出,《雨巷》是对古典的借鉴,又是对古典的升华,因为结合当前的现实,对古代诗词进行了再创造,从而抒发了诗人面对理想环幻灭的痛苦之情。诗人在运用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现代语言,从而使得诗歌富有时代气息。
(二)音乐之美
《雨巷》一诗的音乐节奏感特强的现代诗,读起来不仅有古典诗词的顺口,而且有现代诗歌的通俗易懂,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雨巷》全诗共七节,每节六句,共四十二句,诗句虽然长短不一,但停顿很有规律。诗句多以三顿为主(有二十六句),间有二、四顿(二顿十六句,四顿三句),从而减弱了节奏的单调性的,停顿没有破坏诗歌的整体结构,但为诗歌的节奏增加了舒缓沉郁的意味。每节诗最末一句都以双音节词收尾,全诗从头至尾押“ang,韵,没有换韵,而且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这就给全诗打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比如有些“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词在韵脚中多次出现,这就给读者制造一种了反复回响的意味,从而在读者的耳际回荡,有一种强烈的音乐节奏感。此外,诗人还擅长使用叠词,比如“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仿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这些句子用一个逗号隔开,从而产生了一种流畅的感觉,读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尤其像一首轻柔而深沉的小夜曲,让读者回味无穷。同时,还增强了上下句式的连贯性,但是拉长了诗歌,产生了回环叠唱的效果,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性,诗人还运用了复沓的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出现。全诗呈现环形结构,做到了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旋律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了蝉联与复沓的效果,与古乐府诗较为相似,读起来朗朗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