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古诗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和14篇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围绕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古诗文的数量、篇幅、体裁、难度等各方面因素,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1.数量和篇幅随年段递增。
古诗词方面,一至六年级均安排了古诗词作为课文学习。其中一年级上册6首,一年级下册7首;二年级上、下册都是7首;三年级上、下册都是9首;四年级上、下册也分别是9首;五上11首、五下10首;六上11首、六下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共10首。文言文方面,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课文,三年级每学期各一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各两篇。随着数量的递增,古诗文的篇幅也随年段的上升逐渐增加。
2.出现方式不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也有附在教材后面作为选读存在,用于拓展延伸,比如四上《观潮》后的《浪淘沙》。
描写儿童的诗3..体裁和表现内容逐渐丰富。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古诗以短小精炼的五绝、七绝为主体,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随着年段的上升,中年段开始出现词这一体裁,高年段开始出现律诗、乐府诗、《诗经》等稍长、稍难的篇目。有《三字经》,有《笠翁对韵》,有汉乐府,唐诗宋词更不必说。其次表现内容更加丰富,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有表达爱国之情的,有体现友谊的,有传递学习技巧的。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哲理诗、传统节日诗、状物写景诗都有涉及。文言文则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开端,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议论性的作品。;有的选自《世说新语》,有的选自《晋书》,有的选自《韩非子》,有的选自《论语》,等等。
4.理解要求由浅及深。
  随着篇幅的增加、体裁的丰富,对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亦随之提升。通过循序渐进的编排,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充分的基础。
 二、关于古诗文的教学要求
  (一)不同年段古诗词教学
编排在不同年段、不同板块中的古诗词,在教学中是有不同的要求的。建议围绕各年段、各板块的特点和目标展开教学。
1.低、中、高年段古诗词课文的教学,作为课文来学习的古诗词,低、中、高年段在教学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2学段目标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
等,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掌握识字、写字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帮助学生实现初步积累。如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诗,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并根据两组方位词“东—西”“南—北”记忆诗歌;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寺”,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伸手摘星的动作等,辅助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要能准确识读文字,大体望文知义即可。学生理解有障碍的地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要的讲解,辅以适当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粗知诗歌大意。如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教学时可以提供瀑布、草原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诗中的“纸鸢”,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它指的就是“风筝”。
  进入中年段,教材开始提供注释,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初步想象画面。教学中,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初步了解注释的内容和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如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结合坐车或骑自行车的经验,把自己代入船上乘客的角中,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潋滟”,学生可能不理解,这时就可以提醒学生读一读注释,再将其意思代入诗句中,然后结合生活经验,想象
阳光照在水面上的样子,从而理解诗句大意;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诗,可以适当提供风景图,引导学生结合“瑟瑟”的注释,想象“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这一阶段,不要求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诗,学生能够明白诗中描绘了哪个季节、什么样的景,全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即可,不必对诗人的情感、赠诗的缘由等作过多探究。虽然教材已经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但学生只要能够大致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适当融入感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