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
郭军平
时下散文领域有一些学人喜欢把那些精短类的散文称为快餐化散文,我实在认为不妥。
散文就是散文,何来快餐化。在散文前面冠以快餐化总感觉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持这种观点的学人无非就是喜好那些长篇大论的三五千字以上或者洋洋万言的散文,总认为这样的散文就是大散文,就是厚重、有分量、有历史责任感、有生命感悟力的好散文,就是耐
人寻味、耐人咀嚼、流传百世万世千古流芳的好散文;甚至有些学人还极力指责批评各类报纸副刊的散文,称为其大都是些快餐型散文。这种狭隘散文观的错误认识,其实是严重缺乏文学常识的,是对散文创作领域的错误指导。
散文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创作一样,都要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指导生活,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为散文素材的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长里短,中到国家大事,人物春秋,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在所有的文学体裁里,最有表现力的最能够表现生活真实的恐怕还是散文家族,散文其实就是所有文学体裁里的一个泱泱大国。自古及今,从中到外,几乎所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文学大师们都有散文著作,更不用说许许多多的无名之辈的散文作者了。
散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还不是因为其表现形式灵活,不像诗歌那样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散文,名为散,顾名思义,放开之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所可写你自然可以洋洋万言,甚至几万言自由挥洒,无人嫌你长;无所可写你自然也可以几百字或者千把字来表现,也无人嫌你短。散文的质量高低好坏不能以长短来评定,评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好坏最终还是以其是否有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表现形式为准的。
有些散文看起来短,但是却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打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以中国古代散文来看,无论是《论语》的简短的对话体,还是孟子的论辩体,或者是《老子》的格言体,以至于到《荀子》《韩非子》《庄子》的学者体,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是因为其内容的长和短来确定的,而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唐宋八大家,明清散文,甚至包括影响较大的《古文观止》里所收录的所有散文,哪一个不是依照这样的标准。如果要按照有些学人的标准以字数来论短长,这些岂不都成了快餐散文,如果给它们加上快餐二字,岂不是对它们的亵渎和不尊吗?
古代散文是这样,那么现代散文呢?像鲁迅、郭沫若、巴金、胡适、周作人、冰心、郁达夫等他们的精美散文何尝是以长篇大论独领风骚的,恰恰相反,他们的散文大都很精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才成为后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范本。特别一提的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有一个观点就是力求散文精和短,并且他也是追求散文精和短艺术的实践者。那么外国散文家呢?像培根的哲理散文、蒙田的随笔哪一个是因为长篇大论而驰名中外的呢?因此,散文的长并不标志着思想容量大,艺术性强;散文的短也不标志着思想内容贫乏,艺术性弱。有些散文的长反而让人感到、乏味、无聊;而有些短,反而让人感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散文的写作尽可以依照真情真性真识来写,没有必要以文字的长短来确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朱自清的《背影》既不华丽,内容也不长,却登上了散文的高峰,指引着散文的创作。如果以字数长短来评价,岂不是连朱自清这样的大家的文章也成了快餐化散文,这真是对散文的亵渎,对大师的污蔑。
散文本来就是不拘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文体,大师们可以写,无名作者就是老百姓也可以写,以吾手写吾心,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矩,何必规定这样写、那样写。东指点,西指点,好像他就是散文大师一样,其实让他自己来写,也不见得就比谁高明。所以,要让散文创作繁荣,还是应以一种包容宽宏的视野来看,不要随便框定形式,框定名词,随意贬低报纸副刊上发表的各类散文;毕竟报纸副刊上的散文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实都是很不错的,去掉快餐化的贬称,恢复散文就是散文的称呼。
(选自《新华副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其判断标准是错误的。
B.散文素材广泛,因此,根据不同素材进行写作,就会出现形式长短的不同。
C.散文只关乎思想内涵和艺术性,与长短无关;散文的质量是由真情真性真识来决定的。
D.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要多包容,多鼓励,才会出现精品。
答案 C
解析 A项“‘快餐化散文是对精短类散文的蔑视说法绝对化,原文是总感觉。B项散文的长短与素材内容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D项散文创作的繁荣容不得一些批评说法错误,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段用充分的事例说明有些学人提出快餐化散文观点的基础,为下文批驳打下基础。
B.文章第段作者宕开一笔,阐述了散文文体的本质特点;在第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为
下文展开论证做好铺垫。
C.文章第⑤⑥段分别从古今中外著名散文家的写作实践来谈论这个道理,显得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D.文章第段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盾。
答案 D
解析 这与作者最后一段的论述某些方面有些矛盾说法错误,第段作者提出了散文写作的依据为真情真性真识,这是揭示了散文写作的原理,与最后一段的自由倾吐,自由抒发,何来那么多的规矩不矛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散文前面加一个快餐化是对散文的贬称,文章呼吁去掉,不要乱扣帽子,如果这样,不利于散文的繁荣。
B.散文的长与短无关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不能以散文的长和短来评价散文的高低。
C.如果依照作者提出的观点,那么长文章里可能也有劣品,短文章里可能也有精品。
D.文章呼吁去掉精美散文快餐化散文名称,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厚重开掘。
答案 D
解析 其实是为短文章张目,不利于散文向深度厚重开掘理解错误。作者批评了这种说法,但并没有反对文章向长向深开拓。原文第段可作为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 000多米,收集了4 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人民日报》2018年3月26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