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及其创作
漳浦道周中学吴振宗
内容提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深有影响的作家,本文试图对他的散文及其创作作一次回顾与总结,从而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这位
作家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贡献创作特点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在此,本人对朱自清的散文及其创作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朱自清的生平及文学贡献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0年毕业,到江渐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
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
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
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典。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一)早期的文学创作
以《歌声》涉笔散文领域的朱自清,从1923年后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踪迹》和《背影》里,在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进行创作、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
精美散文
——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某种角度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在《生命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见到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阿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妇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地控拆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勾画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的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在《哀韦杰三君》里,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常明显的。
这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主要的还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
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
《背影》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有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菏塘月》等篇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全篇内容看,既有对秦淮河往事的追述,也有对河上自己在秦淮河的见闻和感触;既有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也有对河上歌妓行为的记叙。从表现手法看,有细腻的近景描绘,有疏淡的远景勾勒,有静景有动景,有实景有虚景,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灯影”从各
个角度进行了细针密缕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的美的境界。而在《荷塘叶》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
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总之,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在长期的创作中,朱自清描写的创作手法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的遗迹,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
在《荷塘月》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物征,用
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
《绿》是一篇以描写醉人的绿而著称的千字小品,中间两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