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浅谈散文中的比喻赏析
散文中有很多精美的比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句子,是我们教师在散文教学中无法绕过去的坎。我们教师在赏析比喻句时,常常会交给学生这样的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 情感。这种近乎机械化的格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但事实上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体会比喻的妙处,也无法深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作家在写作时不仅追求喻体与本体的形似,还着眼于比喻的神似,甚至还力求出“新”,特别是在散文当中的比喻句,往往还烙着作家极其鲜明的印记。那么,比喻句该怎样品味呢?
一、比较,凸显出比喻的个性
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彩。”在散文中,作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比喻往往就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甚至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我们发现在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辨别咀嚼中深入理解那打上作家深深烙印的比喻。
贾平凹《风雨》一文中的比喻非常有特,如文中首段:“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在这句话中,首先作家将树林子比作面团,喻体别出一格。其次,贾平凹写面团子的变化,不是三言两语写完,而是将喻体的形象延伸再延伸,从而写出树林在风的作用下狂乱而无法自持的状态。这种风体现出来的品格与江南的风截然不同,在赏析时,我们可以将其与梁衡《夏感》中的热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就会发现喻体的选择是受地域影响的。再者在教学中我们可将原句中的喻体延伸部分删去,改动为:“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狂风刮来,面团子飘忽不能固定,已經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让学生比较改句与原句不同的表达效果,很明显原句更为具体可感,具有感染力。这样,学生经过一比二比之后,对贾平凹个性化的比喻就会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