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
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创作历程
1、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2、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
、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经验教训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
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里峨眉》。
  第二“非我化”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 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作家个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
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
第三,“模式化”。
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个十七年竟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这就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思考题:
1、当代散文创作得失谈。
2、十七年散文创作,是否呈现了周作人“美文”的创作宗旨?
表面上,十七年的散文作者是众多的个人,而实际上,在这些单个作者之后,却存在着一个真正的“作者”,它通过单个作者之手,写出大同小异的文本。它是?

第四章 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
一、杨朔
(一)生平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县人。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曾辗转西北各地和华北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年开始,杨朔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3)。还著有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1951)、《万古长青》(1954)。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中杨朔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1978年《杨朔散文选》出版。
(二)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和强烈的战斗性。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3、结构精巧。
4、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局限是: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艺术表现上有雷同倾向;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二、刘白羽
(一)生平
刘白羽(1916-): 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
精美散文
(二)创作特
第一、刘白羽的散文顺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刘白羽的融文创作经历了数十年探索的道路,写出《日出》的1958年,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刘白羽写的几乎都是报告文学,依然保持着他40年代战地通讯明快热烈的作风,实际上是迅速及时反映社会变革的文艺通讯。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从原来泥实于描述事实,转而抒写自己热烈的情怀。从美学风貌上看,他的散文追求的是热烈美,
有阳刚之气。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抒发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丽。他也写过一些婉约,缠绵的散文,但这改变不了其散文的总体形象。
第二,刘白羽是一位爱唱赞歌的作家。其作品显露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
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严峻斗争中去,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以一个战士的热情,去歌颂社会主义的新生活。在《日出》中,作者在飞机上看到冉冉升起的太阳飞跃而出,从而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们是早晨上六点钟的太阳”。
第三、豪放雄浑而不失蕴藉深邃,壮美热烈而不失飘逸清幽,大开大合而不失精雕细刻。
状物取神,阐幽发微,从中寄托生活的哲理,叙说作者的典型情绪和感受, 深沉的哲理思索,豪情壮意的抒写,以及不拘一格、脱口成章的抒情基调,仍不失为毫放的一面。
结构精到,错落有致,“好的结构,应当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四起”。他的笔下,有的是以对照的手法制造波澜,时写历史,时写现实,时写战争,时写建设,在相反相成中造成结构的错落有致。《日出》中写了五幅关于日出的画面,先引用海涅散文和屠格涅夫小说
中两段描写日出的文字,接着记述自己两次在日出胜地想看日出又未能如愿的情景,如此欲扬故抑、一抑再抑之后,造成了读者的心理悬念和文章蓄势之后,最后作者才从容不迫地把自己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奇景,推至读者的面前,产生了异峰突起的美感。
第四、刘白羽散文的语言壮美绚丽,灿烂多姿。
他的散文语言是一种跳动的,有力度的,有彩的文学语言。刘白羽用跳动的,强烈的,彩鲜明的语言铸造散文中的艺术形象。或浩浩荡荡的大江,或瞬息万变的旭日,或莽莽苍苍的大海,或呼啸欢腾的海燕,他都写得风姿卓然,很有气势。在语言的运用上,他还将文言词语,古代汉语句法与现代词语,现代汉语句法熔为一炉,使语势或长或短,或急或缓,典雅而不艰深,华丽而不造作。他的词语运用,词式习惯都服务于感情的渲泄。他常常运用形态幅度大的动词,呼之砰然,声鲜亮的形容词。他往往将词义相近,各具特征的词语排列一起,似滚珠跳动。他善于将长短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作品有一种大江过峡时的壮观气势。
弊端:
过多的政论难免会削弱散文的形象性,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产生繁冗之感;执着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散文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些紧跟时代、歌颂三面红旗的作品更打上了历史烙印。
在语言上,重复运用一些壮语和比喻,本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用多了,味道则渐渐减退。他疏于修辞,语言纪较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难免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三、秦牧
(一)生平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 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
、《花蜜与蜂刺》。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妹篇《语休采英》。《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