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经典的散⽂(通⽤5篇)
2021-07-21
  在学习、⼯作或⽣活中,许多⼈都写过散⽂吧,怎么写散⽂才能避免踩雷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余秋⾬经典的散⽂(通⽤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余秋⾬经典的散⽂篇1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没有。远远看去,有⼏⾏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罢,但不⾏,被⼈踩过了的地⽅,反⽽松得难⾛。只能⽤⾃⼰的脚,去⾛⼀条新路。回头⼀看,为⾃⼰⻓⻓的脚印⾼兴。不知这⾏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座巨⼤的沙⼭。只能翻过它们,别⽆他途。上沙⼭实在是⼀项⽆⽐⾟劳的苦役。刚刚踩实⼀脚,稍⼀⽤⼒,脚底就松松地下滑。⽤⼒越⼤,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才踩⼏脚,已经⽓喘,浑⾝恼怒。我在浙东⼭区⻓⼤,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累了,⼀使蛮劲,还能⻜奔峰巅。这⼉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要腾腾腾地快步登⼭,那就不要到这⼉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阶,千万⼈⾛过了的,还会有千万⼈
⾛。只是,那⼉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
  ⼼⽓平和了,慢慢地爬。沙⼭的顶越看越⾼,爬多少它就⾼多少,简直像⼉时追⽉。已经担⼼今晚的栖宿。狠⼀狠⼼,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远的⺫标了,何必⾃⼰惊吓⾃⼰。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已经⾛过的路罢。我竟然⾛了那么⻓,爬了那么⾼。脚印已像⼀条⻓不可及的绸带,平静⽽⾶逸地划下了⼀条波动的曲线,曲线⼀端,紧系脚下。完全是⼤⼿笔,不禁钦佩起⾃⼰来了。不为那⼭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只为已耗下的⽣命,爬。⽆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栖宿,⻄天的⼣阳还⼗分灿烂。⼣阳下的绵绵沙⼭是⽆与伦⽐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斑驳,像⽤⼀⾯巨⼤的筛⼦筛过了。⽇夜的凤,把⼭脊、⼭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天⼀地都被铺排得⼤⼤⽅⽅、明明净净。⾊彩单纯到了圣洁,⽓韵委和到了崇⾼。为什么历代的僧⼈、俗⺠、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来倾泄⾃⼰的信仰,建造了莫⾼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我懂了。我把⾃⾝的顶端与⼭的顶端合在⼀起,⼼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刚刚登上⼭脊时,已发现⼭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眼看全。待放眼⻦瞰⼀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弯清泉,横卧⼭底。动⽤哪⼀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让⼈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者,也会像⼀位年迈慈⽗责斥⾃⼰深深钟爱的⼥⼉⼀般,道⼀声:你怎么也跑到这⾥!
  是的,这⽆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要来,该来⼀道⻩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个⼤⼀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间,或是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迹,借它的⽢泉赖以为⽣?这⾥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队,在它⾝边留下⼀⽚污浊?
  我胡乱想着,随即⼜愁云满⾯。怎么⾛近它呢?我站⽴峰巅,它委⾝⼭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度,结果峰巅只是⼀道刚能⽴⾜的狭地。不能横⾏,不能直⾛,只享⼀时俯视之乐,怎可⻓久驻⾜安坐?上已⽆路,下⼜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都熨帖着⼤地,潜伏在深⾕。君临万物的⾼度,到头来
只构成⾃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真是艰难,不上⾼峰发现不了它,上了⾼峰⼜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咬⼀咬⽛,狠⼀狠⼼。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缩紧,歪扭着脸上肌⾁把脚伸下去。⼀脚,再⼀脚,
整个⾻骼都已准备好了⼀次重重的摔打。然⽽,奇了,什么也没有发⽣。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站得⼗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时变作了⾼加索⼭头上的普罗⽶修斯。再稍⽤⼒,如⼊慢镜头,跨步着舞蹈,只⼗来下就到了⼭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个时⾠,下来只是⼏步!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奔去。⼀湾不算太⼩,⻓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条中等河道。⽔⾯之下,⾶动着丛丛⽔草,使⽔⾊绿得更浓。
  余秋⾬经典的散⽂篇2
  中国传统⽂⼈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是显⽽易⻅的,但也时时遇到⿇烦。年代那么⻓,⽂⼈那么多,说任何⼀点共通都会涌出⼤量的例外,⽽例外⼀多,所谓共通云云也就很不保险了。如果能对例外作⼀⼀的解释,当然不错,但这样⼀来,⼀篇⽂章就成了⾃⼰出难题⼜⾃⼰补漏洞的尴尬格局。补来补去,痛快淋漓的主题都被消磨掉了,好不为难煞⼈。
  我思忖⽇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有⼀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副笔墨,写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为布⾐,是侠⾻⾚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竿⽑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砚,⽤笔⼀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的象形⽂字来。这是中国⽂⼈的基本⽣命形态,也是中国⽂化的共同技术⼿段。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切精神⽂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化运动就遇到过⼀场载体的转换,即以⽩话⽂代替⽂⾔⽂;这场转换还有⼀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化代替⽑笔⽂化。五四⽃⼠们⾃⼰也使⽤⽑笔,但他们是⽤⽑笔在呼唤着钢笔⽂化。⽑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化,是因为它们各⾃都牵连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个完整的世界的⽑笔⽂化,现在已经⽆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个能⽐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层次很多,就我⻅闻所及,当代⼀些书法⾼⼿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低。但是,⼀个⽆法⽐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种极其⼲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产⽣得特别⾃然、随顺、诚恳;⽽当代书法终究是⼀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在这⼀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以与古⼈⽐肩的⼤有⼈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可以写得⾮常得⼼应⼿(如柳亚⼦、郁达夫他们),但
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久之,敏感的诗⼈也会因寂寞⽽陷⼊某种不⾃然。他们的艺术⼈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遇到的,⾸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常喜欢的⺩羲之、⺩献之⽗⼦的⼏个传本法帖,⼤多是⽣活便条。只是为了⼀件琐事,提笔信⼿涂了⼏句,完全不是为了让⼈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在他们却是再启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或许眼睛⼀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数相类似的⽂⼈们在内的整体⽂化⼈格⽓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遗。在这⾥,艺术的⽣活化和⽣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笔并不意味着⼀种特殊的职业和⼿艺,⽽是点化了整体⽣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惟妙惟肖的⼈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观园中筑⼀个稻⾹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时装表演可以引
出阵阵惊叹,但最使⼈舒⼼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笔⽂化⿍盛的古代,⽂⼈们的⾐衫步履、谈吐⾏⽌、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命⾏为,整个⼉散发着墨⾹。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时观
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个⽣命的信号,就⽴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赞叹,完全是另⼀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是如此尊敬和崇尚。这使我想起现代的⽉光晚会,哪个⾓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蕃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学⽣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物。他曾投于刘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在当时,字和⼈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观赏。在这⾥,甚⾄连政治军事⼤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氛和⼈⽂趋向。我听过当代⼏位⼤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板上的中⽂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优雅流丽的粉笔⾏书,反⽽会使⼈们惊讶,甚⾄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物⽤⽑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度看也⼤多功⼒不济,但不会因此⽽受到⼈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化信号系统和⽣命信号系统。
  古代⽂⼈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的⽣命形象,就像现代⻄⽅⼥⼦终⾝不懈地进⾏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劳。
  由此,⼀系列现代⼈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传说有⼈磨墨写字,⽇复⼀⽇,把贮在屋檐下的⼏缸⽔都磨干了;有⼈写毕洗砚,把⼀个池塘的⽔都洗⿊了;有⼈边⾛路边在⾐衫上⽤⼿指划字,把⾐衫都划破了最令⼈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麓⼦,这种簏⼦每只可容⼀百多⽄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加在⼀起,也总该有⼀⼆百⽄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坏的笔堆成了⼀座⼩丘,他索性挖了⼀个坑来掩埋,起名⽈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成折扣,仍然是⼗分惊⼈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完全犯不着如此。
  余秋⾬经典的散⽂篇3
  书海,的确是书海。置⾝于⻓春最⼤的书城,我感到⼀股股⽂字凝聚⽽成的巨浪在向我袭来。随着舒缓的脚步,我⾏⾛在⽂海书⼭中,轻抚着散发着书⾹的⼈类智慧的结晶,偶尔翻⼀翻,让这些⽂化传承者的思想渗透进我的⼤脑。但我的脚步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不知道我在寻什么,只是在内⼼的⾃我的呢喃中⽤渴求的⺫光扫视着⼀排排、⼀列列的书籍。终于,在⼀列书架前,内⼼中的⾃我和拥有外在形体的我都静⽌了,我终于知道我要寻什么了。余秋⾬,还是余秋⾬,这列书架上所有书籍的作者都是余秋⾬。我知道,今⽇,我要品尝⼀位⽂化学者烹饪的精美的精神佳肴。
  站在书架前,凝视那些熟悉的,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书名。那蕴藏着厚重⽂化的书名成了我摄录的影像,在我的眼眸中流转,然后,渗⼊我的⾝体的每⼀个细胞中,让我的形体散发着⽂化的光芒。余秋⾬,⼀个有良知的⽂化学者,⼀个⼀直清醒地审视中国⽂化的理性⽂⼈,唤起了多少⽂⼈的⽂化意识,让现在⽣活在娱乐⽂化、快餐⽂化中的⼈觉醒,开始羞愧地搜寻模糊的记忆,撷拾起了珍存在⽂化⼟壤中的那⼀颗颗熠熠闪光的钻⽯。当上个世纪九⼗年代初,余秋⾬的第⼀部⽂化散⽂集《⽂化苦旅》问世的时候,宛如⼀股清新唯美的⽂字之⻛,让我们在咀嚼那些优美的⽂字中思想在⽂化的河流中流淌。或慨叹《道⼠塔》中莫⾼窟所遭受的浩劫,⽂化的流逝;或陶醉于《江南⼩镇》中⽤⽂字所营造的柔丽凄美⽽温婉的⼩桥流⽔⼈家的江南⻛景;或在《阳关雪》⾥⻄出阳关,让思想融⼊到茫茫⼤漠中感受⻩河⽂明的兴衰……⽽这⼀切,都有着厚重的⽂化作为积淀。余秋⾬,他以⾃⼰深厚的⽂化底蕴和思辨性的思考,将⽂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化价值最完美的融合在了⼀起。
  九⼗年代中期的我,还是⼀位刚⼊⼤学校⻔的外表⻘涩、思维肤浅的⽂科⽣,看着那⼀部部教授
精美散文
指定阅读的外国名著,我感受到的是思想和形体的煎熬。幸好,《⽂化之旅》出现了,当时正在⻛⾏的,在全国各地都形成“洛阳纸贵”的局⾯的当之⽆愧的畅销书——《⽂化苦旅》,成了我阅读时的调味剂。当我⼀篇篇阅读下去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在阅读书籍的时候也会有“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形。早点、午餐、晚饭,在不知不觉中进⼊了我的肠胃,“⺠以⻝为天”的天性在和《⽂化苦旅》的⽃争中纷纷地败下阵来。当我蓬头垢⾯地钻出《⽂化苦旅》的时候,我感到我的思想丰腴了起来。⽽周围的⼤多
数同学和我的情形差不多,都在形体的折磨中愉悦⽽震撼地读完了《⽂化苦旅》。于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像寻宝藏⼀样寻着余秋⾬所写作的每⼀部书。随后,《⼭居笔记》《霜冷⻓河》《千年⼀叹》《⾏者⽆疆》……在⼀部部作品的阅读中,我随着余秋⾬的描述进⾏了⼀次次古今中外的快乐的⽂化之旅。⽂章内容虽然是有所雷同,但雷同得却是那么的让⼈舒服,因为,相同的⽂章,余秋⾬都进⾏了精细的修改,让⼈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感受。
  站在书架前,继续凝视。⼀个个陌⽣的书名,⼀个个陌⽣的封⾯冲击着我的眼膜,眼波在流动中快乐地跳跃起来,⼼也快乐地跳跃起来。很久了,已经很久了,五年,六年,还是七年,托词于⼯作,我已经很少来书店了。没想到,余秋⾬,这位令⼈敬佩的⽂化学者笔耕不辍,竟然⼜出版了许多部书。《寻觅中华》《摩挲⼤地》《历史的暗⾓》《我等不到了》《吾家⼩史》《冰河》。看着出版时间,我惭愧了,这些书籍,有的已经出版五六年了,我竟不知道。托词于⼯作⽽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会使⼀个⼈的⽣活愈发暗淡,思想的缺失⽆异于精神的⾃戕。
  我庄重地翻阅着每⼀部我所不熟悉的余秋⾬的书,每⼀本书的翻阅我都不想读完,有思想价值的书籍是需要细细地去品的。当我翻阅到《冰河》的时候,我震惊了,余秋⾬先⽣竟然写起了⼩说!⼀部有关爱情的⼩说!偌⼤的书城⾥没有⼀张供读者休息的椅⼦,我就这样站着,站着,⼀⻚⼀⻚地仔细地品读着这部⼩说。⼀个知识底蕴丰厚的写作者是能够游刃于各种⽂学体裁中的,余秋⾬同样如此。这部⼩说情节曲折,别有韵味,在阅读中看点⼗⾜。它的优点并不像余秋⾬写的⽂化散⽂⼀样,⽂化⽓
息浓郁。它重在写故事,写⼀个有关爱情的故事。这个故事发⽣在⼀个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丧失了⼈性的社会⾥,⽽⽂中的男⼥主⼈公恰恰是视功名利禄如粪⼟的⼈,使这个爱情故事就显得愈发美丽了。美丽的爱情故事总是发⽣在南⽅,柔媚的⼭,脉脉含情的⽔给爱情蒙上了梦幻的⾊彩。《冰河》的爱情故事也发⽣在南⽅。⼀位奇⼥⼦孟河,为了寻参加科举考试⼗年未归的⽗亲,⼥扮男装跟着⼀年轻的考⽣进京寻⽗。进京,需要经过⼀条⻓河,故事的重点就发⽣在这条⻓河上。《冰河》的故事性就在于它让⼀条处在南⽅的河流发⽣了百年难遇的严寒,船只突遇冰雪,被冰封在河流中,众多的考⽣在经历⼀次⽣死的考验。唯⼀的办法就是凿冰让船前⾏。问题出来了,如果去凿冰,就要冒着被外⾯寒冷的天⽓冻死的危险。这些聪明的考⽣害怕了,“我此次进京赶考可是要⼀举⾼中,光宗耀祖的啊!怎么能轻易地就死去呢?”这时,男主⼈公出现了,⼀位叫⾦河的考⽣,⼀位船家的⼉⼦,不顾死亡的危险,在众⼈的猜忌、怀疑中凿冰救⼈,⽽⾃⼰却因为冻伤⽆法参加科举考试。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孟河以⾦河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寻到⽗亲,还差⼀点当上驸⻢。引出了⼀段段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最终,⾦河孟河有情⼈终成眷属,历经磨难后结成⾦⽟良缘。
  在我阅读正酣的时候,⼿机的铃声把我带到了现实。接听,原来是我有⼀篇⽂章将要在《⻓春教育》上发表。在连声道谢中,我的脸不知为什么红了,这样的发表之名竟然让我如此地谦卑。和《冰河》中的男⼥主⼈公相⽐,我的功利⼼是否太重了?我在阅读中隐隐地感到,余秋⾬先⽣写这部⼩说是有他的⺫的的。⼀是为了证明⾃⼰不只会写⽂化散⽂和戏剧剧本,他还会写⾃⼰想写的任何体裁,以这
部《冰河》的发表来回应社会上⼀些⼈对他的质疑。⺩朔就曾经说过:“余秋⾬在⽂学界‘不⼊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个⼩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但⺩朔先⽣请看,余秋⾬现在写⼩说了,并且读者还很认可,成了2014年的畅销书了;第⼆个⺫的应该是给⾃⼰“伸冤”,申什么冤呢?他的妻⼦⻢兰是⼀位著名的⻩梅戏演员,但⾃从和余秋⾬结婚后,就逐渐淡出了戏曲舞台。有的⼈就说她是因为嫁给了余秋⾬才离开舞台的。在《冰河》的⾃序中,余秋⾬道出了实情:⻢兰离开⻩梅戏的舞台是被动的,原因是她婉拒了⼀次有中国的重要领导参加的“联欢会”,⼏次三番的婉拒后,令领导⼤为光⽕,就失去了演出的机会。⽽《冰河》中的⻓河象征着理想之河、⼈⽣之河,余秋⾬是要告诉⼈们,在理想之河、⼈⽣之河被封冻的时候,他们夫妻的坚守,为了理想,他们夫妻要破冰⽽⾏。
  其实,我知道⻢兰的时间要⽐认识余秋⾬的时间要早。我第⼀个知道的⻩梅戏演员就是⻢兰,⼀位有着传统的中国妇⼥的脸庞的⻢兰,是当时⻩梅戏演员中的头号⼈物。印象最深的是她当年演的⻩梅戏电视剧《严凤英》,我在欣赏电视剧的精彩剧情的同时尽情地领略了她所演唱的许多⻩梅戏的曲
⺫。没想到,⽉⽼真会做媒,让余秋⾬和⻢兰前⽣种下的缘,在今⽣结下了姻的果。伉俪⼆⼗⼆年来,⼆⼈共同经历⼈⽣⻛⾬,⾯对外界对余秋⾬的质疑和责难,⻢兰永远是第⼀个站起来的⽀持者。⼆⼈琴瑟相和,弹奏着只有两⼈能懂的曲调。在氤氲着书⾹的书城⾥,我阅读着《冰河》,脑海中却浮现了这样的⼀幅美丽的图画:余秋⾬先⽣坐在居室中软软的沙发上,看着书,品着茶,⽿边传来的是⻢兰在厨房中择菜时随⼝吟唱出来的⻩梅戏的天籁之⾳。“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榜中状元,中状
元穿红袍帽插⾦花,好啊!好新鲜啊……”⻢兰是不是就是作品中⼥扮男装⾼中状元的孟河,余秋⾬是不是就是凿开冰河的⾦河,在被冰冻的社会⻓河中,他们在扶持前⾏,⽆惧⻛⾬,不畏严寒。我想是的,试想,有多少艺⼈能像⻢兰⼀样在事业的⾼峰期敢于多次拒绝能够左右她命运的⾼官⽆礼的邀请,有多少带着官职的⽂⼈能够像余秋⾬⼀样离开⼤学校⻓的位⼦,毅然⽽决然地⾛向⽂化⼭河,进⾏⼀次拯救⽂化,艰⾟了⾃⼰,愉悦了⼤众的⽂化苦旅。⼆⼈,真可谓天作之合。
  余秋⾬,⼀个备受争议的⽂化学者,他不惧,也不惮社会对他的⼀波波的⾮议、争论,他在专⼼地⾛着⾃⼰的`⽂化之旅,他很幸福,因为,⾝边,有⻢兰的纤纤⽟⼿在搀扶。
  ⾛出联合书城的时候,外⾯下起了雪。纯⽩的冬雪,⼀如余秋⾬那不沾染世俗的⽂⼈⼼,令⼈澄净。我⼿中紧紧地抱着余秋⾬的《寻觅中华》,融⼊到茫茫⽩雪中,归去,去探寻余秋⾬的⽂化中华。
  余秋⾬经典的散⽂篇4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些有关⼈⽣的⼤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位最好的⼈⽣导师,那就是你⾃⼰。
  这并⾮搪塞之⾔。⼈⽣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很⼤影响,但贯穿⾸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的个体⽣命。个体⽣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种巨⼤的⼒量,使⼈⽣的任何⼀个⼩点都指向着
整体价值。⼀个⼈突然地沮丧绝望、⾃暴⾃弃、挺⽽⾛险,常常是因为产⽣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张⾃⼰童年时代的照⽚或⼏⻚做中学⽣时写下的⽇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量,来⾃⽣命本⾝,远远⼤于旁⼈的劝解。
  拿起⾃⼰⼗岁时候的照⽚,不是感叹韶华易逝,⻘春不再,⽽⻓久地逼视那双清澈⽆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这⼀切并未全然消逝;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切本不属于你。这时,你发现,早年⾃⼰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回⾃⼰的财宝,把不属于⾃⼰的东⻄放回原处。除了照⽚,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珍视⾃⼰的每⼀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嘲,善于修正,让⼈⽣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使前代为后代⽽⾃律,使后代为前代⽽⾃强,真可谓⽣⽣不息。个⼈的⽣命也是⼀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种回荡激扬的动⼒循环,让⼈⻓久受益。⼀个⼈就像⼀个家族⼀样,是不是有⾝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活⽚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会后悔今天。如果有⼀天,我们突然发现,投⾝再⼤的事业也不如把⾃⼰的⼈⽣当作⼀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的⼈⽣当作⼀个故事,我们⼀定会动⼿动笔,做⼀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截⼀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连成了⻓线,原先的⽔潭连成了⼤河,⽽⼤河,就不会再有腐臭与干涸的危险。
  绝⼤多数的⼈⽣都是平常的,⽽平常也正是⼈⽣的正统形态。岂能等待⾃⼰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我们把⾃⼰连接于罕⻅,岂不冒险?既然⼤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庸常岁序。不孤注⼀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只是平缓⽽负责地⼀天天⾛下去,⾛在记忆与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顶上寒冷透⾻,已经⽆所谓境界,世上第⼀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河间。秋⻛起了,芦苇⽩了,渔⾈远了,炊烟斜了,那⾥,便是我们⽣命的起点与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