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读书笔记
《铸剑》的故事源自古书《列异传》和《搜神记》。鲁迅以白话写文言,把很短的篇
幅敷衍成长长的故事,晋人志原本的古朴诡谲已经消失,简单的复仇原型中充满对人物个
性的阐释和叙事本身的张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两代的篇幅是大体均等的。而在《铸剑》中,真正的铸剑者在故事
开始的时候业已死去,他的事迹是通过小说主人公眉间尺的母亲之口交代的。“大欢喜的
光彩,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
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我可是早有准备在这里了,”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间了。
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
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这是庄严的笔调,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颂歌。眉间尺的父亲是真正的英雄,是
作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现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仅仅是叙事技法方面的问题了,鲁迅
的匠心在于拉开英雄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树立一个理想寄寓之所,告诉我们真正的安身立
命所在。
另外,我十分感谢钱钟书,因为,它是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书
中多次出现了恭维的话,开始我觉得十分看不顺眼,认为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一见面随
之而来的就是恭维的话,如果是我听了,绝对不和这个人交往。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对我
没有一点诚信。但是,我在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冷笑:顾尔谦看到了李梅亭的字,
不断的夸赞李梅亭一首能写好几体字。没想到李梅亭笑着说:“我字写得很糟,这些片子
都是我指导我的学生写的”。当我看到这时,想,看你顾尔谦怎么下台。令我没想到的是,人家顾尔谦
脸没变,说:“唉,名实必出高徒啊!名实必出高徒啊!”。我那时真的无语了,我着实佩服老顾的社交功夫之深,脸一点没变。我忽然觉得自己幸亏没在那个时代,现在很少有那种令人呕吐的恭维话了。围城读书笔记
《列异传》和《搜神记》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因为神迹在其中是不证自明的,而
《铸剑》中的父亲则是鲁迅亲手发明的神话,是附魅传统经过现代理性反思破灭之后新的(旧的?)梦想,神话的时代毕竟已粗过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去了光辉,唯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
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
鲁迅也只能说“看去好像一无所有”。他笔下的英雄人格在现代题材里几乎没有出现过,涓生,吕纬甫,魏连殳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带着绝望的气息,更遑论闰
土和阿Q这些农民们,英雄只在古书里,是(故事“新”编的主人公)眉间尺(我们毋宁将
他看作"现在时”的)父亲,照理说,鲁迅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应该时最有资格和最坚定
具备审父意识的人,但鲁迅实在不能够坚定。雄剑溶在青光中看似全无,正隐约象征鲁迅
心底深处对文化,对国家命运虚无主义的态度。
《铸剑》这个故事毕竟是属于眉间尺的。
眉间尺刚出场的时候,是他十六岁成人的那一夜。此前,他还是一个懵懂的无知少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夜,他在母亲的引导下坚定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改变了我优
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
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
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
士论文和专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
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
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这个男人的成长历程,是在和老鼠的斗争中体验的。这无疑是《铸剑》中最精彩的
篇章,是鲁迅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让我们不由想起《史记》里的细节种种,酷吏张汤幼
年审鼠,大将韩信少时乞食,秦相李斯读书时更有仓厕之论,司马迁善于在人物的成长过
程中探询其心态、品质对于将来的影响,撰史之时细微如斯,鲁迅写小说亦鉴此等手法。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
的黑暗、残暴。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
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
过来。
但在刚刚读这篇小说时,我感到的,是一种对做作的作者与矫情的主人公的反感。比
如主人公那动不动就“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觉得孤独得可怜”,比如主人公对自
然景物的陶醉、对世间人的逃避,比如主人公要么说诗意的语言要么就说外语。爱屋及乌,我就对郁达夫的印象不太好了,感觉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之类的无病呻吟的作者了。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三岁失去父亲,随母亲乘船远道投奔外祖父,认识了小伙计茨冈人伊凡,老技师格利高里,感受到外祖父
卡希林家人与人之间的敌意。两个舅舅为了母亲的嫁妆争吵不断,甚至斗殴。后来,在阿廖沙十岁那年,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将阿廖沙赶出家门,去“人间”混饭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