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身益健  安如磐石心更明
——简评高平主席散文创作特点
                  ◆甘肃省文学社团联谊会主席  赵三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高平先生的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叙事散文和写景散文两大类。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高平诗文精选》中所收录的散文33篇中,叙事散文几乎占了一半以上,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我们的贺老总》、《淡淡的深深的情谊——怀念冯牧》、《送别冰心的时刻》、《国难中的母亲》、《我说刘胡兰》、《我的九死一生》、《故乡七事》、《穷乡记事》、《忆沙——20世纪50年代在成都和重庆》、《暖雪》、《难忘弓健行老师》等;写景散文也写得相当好,比如《马其顿纪行》、《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日本十日》、《西部是只大鹏鸟》、《西藏的原始森林》等。高平先生的散文折射了他自己生活中最为感动难忘、最具内涵意义、最是真挚怀念的人生篇章,一个人一生中能够值得提起的必定是意义重大和刻骨铭心的;高先生的散文创作以浓烈饱满的热情抒写了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与反思,以优美沉静的睿智笔调记述了生命中的亲身体验与九死一生的动人场面;高先生的散文最终以和谐自然的理念去超越了生命中的人性斑马线,以真善美的思考与生命历程铸造了他本人天人合一、坚
如磐石的定力与心境。古人有“文如其人”的教诲,也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训诫,希望我们透过高平先生的散文去了解他的时代、生活、历程、成就和修养,最终以一种传承的态度去认识、学习一代文坛俊秀的风采!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而广义上的散文是指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中国文学史上曾有过散文的辉煌时代,世界文学也留下过精美散文的绝唱,通俗地说散文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素材。从而,学习、研究、创作散文几乎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散文的创作者很广泛,并没有局限于职业作家、专家、学者,而是全社会、全人类。所以,散文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体裁。
高平先生的叙事散文以自己文学生涯中的重要篇章、生活中最亲密的人、生命中难忘的事与人的描写与叙述,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展现出来,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思考体验传递给读者。从一般的写作观念来看,散文更注重作者的感情体验。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
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因此,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一气呵成、手法灵活、情感充沛。高先生的散文中的“线”条流畅,真实感人地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在难忘弓健行老师》中有这样的几段:
我那时有一个一贯的突出表现。每次作文或考国文时,我总是不打草稿,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儿,一次次惹出班上同学们惊奇的目光。我走出教室,校园里、操场上空无一人,一片寂静。这就是说,不但在全班,而且在全校,我也是交头卷儿的。弓老师接过我的卷子时虽然不动声,但却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审阅起来。我并没有显示自己文思敏捷的意思,而是觉得在为弓老师争气——国文的头卷是谁交的?是国文老师弓健行的学生!
    作文课总是放在周六下午.连续用两节课的时间。弓老师身着长衫,潇洒文静,不苟言笑。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后,并不多作说明、有意启发,全由你自去领会,自去构思,自
去发挥。弓老师深知文章之道,给学生以驰骋自由。我也心领神会,变着形式去完成他出的题目。有的写成散文,有的作诗一首,有的则用文言来写。这在全校也是绝无仅有的。弓老师不但一概认可,而且篇中加圈加点,篇末写有批语。可惜那些我用毛笔写作他用毛笔评点的作文全都不知去向了。但我还记得他的两次批语中的两句,一次是对我的一篇文言论说文批有八个字的赞词:“纵横捭阖,笔意奔放。”一次是在我离校前的最后一篇作文后面,他写下了临别赠言式的长长的批语,其中有两句预言性的结论:“以你的文学天资,将来在文学上定有成就。”当时,我才14岁,还没有发表过作品,也没有做过作家梦,是不是能在文学上弄出什么成就自己也不知道。弓老师的肯定口吻给了我鼓励和信心。他的这个断言无异于给我下了一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命令,坚定了我对文学的执著追求。
    我和弓老师没有任何私人交往,一切关系都只发生在课堂上,同一般师生无异。有件事却使我享受了殊荣。有一次他在上课时忽然想起要取一件留在住所的东西(我忘了是参考书还是作文本或者其他什么用具了),在讲台上把家中的钥匙掏出来点名要我去取。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示了对我的信任和格外的喜爱,用这个不言而喻的行动对我的人品作出了与文品同等的评价。我迅速完成了任务,交回了钥匙,留下了激动。
戎马生涯动荡,政治运动频仍,师生远隔天涯,怀念只在心中。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与人逐渐恢复了正常交往,我也重新获得了署名发表作品的权利。198010月,我的一部歌剧作品《二次婚礼》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之后。我所在的歌剧团领导交给我一封信,信中说他看到高平是《二次婚礼》的编剧,他有过一个学生也叫高平,不知是否此人?我看到信末的署名是弓健行,真是喜出望外!弓老师还在济南,弓老师还想着我,弓老师在寻我。我立刻写了回信,敬致问候和感谢。”
一位“不动声,但却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立即审阅起来”的责任心与教学艺术极强的老师成功地培养出一个“觉得在为弓老师争气”的好学生;一位“身着长衫,潇洒文静,不苟言笑”的名师做到了让自己的学生“自去领会,自去构思,自去发挥,驰骋自由”;一位好老师的两句话给高平先生最大的最宝贵的财富——坚定了我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一位与学生没有私人交往,但在危难之中心灵相通,而且甚至是一生的挂怀与支持,这种人格魅力与纯真师徒之情谊开启了一扇令人敬仰与感动的大门,师生之间的真情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写意式的白描,但是给人留下中生命中最为感人肺腑的师生真情,也成就了一位“明师”,也培育了一个“高徒”!这位弓老师不仅仅是学校内外的“名师”,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能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明师”,古今中外“名师”很多,但是“明师”却少之又少,弓老师是教师的榜样;
古人有“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的感叹,高平先生就是一匹“千里马”,这样一来,机缘巧合,注定了一段佳话的产生,也成就了一位文学奇才!散文创作中的情感需要真实的素材,只有作者的亲身体验才能够达到抒发感情的效果,也可以起到启迪人生的作用。高平先生虽然在一生中历经磨难,九死一生,但是他的“智慧明灯”从幼年读书起就开始点燃了,正是这种坚定的智慧火花成就了他的一生。
高平先生在《我的九死一生》中讲述了自己传奇般的人生,读完之后让人百感交集、催人泪下,但又有一种窃喜,毕竟这位天才诗人犹如“唐玄奘”一样很幸运地活了下来,并且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与心路历程。高先生通过简易、客观的笔调将“几乎胎死腹中”、“从掩埋的途中抱回”、“遭日军飞机扫射”、“头上炮弹 脚下尸体”、“口顶着下巴睡觉”、“大汗淋漓时跳进冰水”、“子弹从腋下穿过”、“差点儿淹死在海里”、“在‘抢救人命’中获救” 等九次生死转折点写了出来,不必说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高先生是一位用动感的生命去行走,用感恩和爱心去看待生活的人,用禅定智慧去面对物质世界的一位长者。现代人根本不能够经历这般磨难,自然不会体悟出其中情由和辛酸,但是高先生的这篇作品便是一部他个人的传奇人生纪录片,让我们身临其境,与他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实现精神世界的沟通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平散文的创作是成功的。
了解了高先生的叙事散文创作特点之后,我们再看看他的写景散文创作。写景散文最高的境地是情景交融,用作者独特的视角去透视大自然画面和生活场景,在写景中抒情,在抒情中深化意境,高先生的散文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同时用蒙太奇式的手法去选景;用诗歌化的语言去打破单纯叙事的枯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见证着真实的画面,巧妙地对景进行切换,比如在《西藏的原始森林》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森林——东西长四百公里,从东面的然乌到西面的林芝,简直像走不到尽头似的。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村西头有一大片白杨林,当时觉得像是很深很大的林海了,其实不过占地几亩而已。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原始的森林——许多地方千百年来不曾有过人的踪迹,树大得六七个人拉起手来围不住,落叶厚得挖不到底。
    它就是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波密森林。那里属于亚热带气候,被称为西藏的江南。
    我第一次进入波密森林是在1954年的春天,当时我作为十八军的一员,步行进入那里参加修筑川藏公路。我曾在《进入波密》一诗中这样描述过那种新鲜的感受:
    “山崖上倾泻着瀑布,/青冈树把天空遮蔽。/百鸟争鸣,蝉声四起,/震得桃花洒落如红雨。//从来没有人摘的果子,/随时朝头上砸来,/只有戴起钢盔,/才能防御这种奇怪的袭击。//亚热带的热风里,/混杂着树叶子霉烂的气息。/成的猴子在树上嬉戏,/不知名的飞虫使人眼迷。”
这一年,从春季直到冬初,我在那里边整整生活了八个月,这是我第一次大概也是最后一次在亚热带雨林中生活这么长的时间。川藏公路通车以后,我又多次从那里穿过。它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新奇、美好、丰富、深刻。它使我这个从小就喜欢树木的人厚重了对待树木的感情。”
在高先生的写景散文中我最喜欢《西部是只大鹏鸟》,这篇散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空间想象力丰富,融历史、人文、艺术为一体,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得力佳作。
在西部,昔日的积重使现代的脚步磕磕绊绊,形成了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巨大反差。我曾惊讶地看到,在卫星发射场的外面,滚动着秦代的高轮牛车;头上戴着塑料发卡的山村妇女,脚上穿着汉代样式的鞋子。自满与自卑,剽悍与懦弱,开创与保守,乐观与忧伤,同时在人们的血液中流淌。
历史依然在现实中顽强地活着,现实也正在强力地改变着历史。
西部的每一扇窗户先后打开,每一个人都在注视着大步走来的现代化的高大身影。 该篇作品中充满了对西部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充满了对西部发展的期待与渴望,用比拟的手法奏响了一曲西部凯旋的华彩乐章!
作者用诗歌化的语言,动感十足的叙述娓娓道来,足以让人钦佩。作品中有这样一段:“中国西部像一只大鹏鸟,它曾经搏击九万里,搅动过千年的风云,为传递和交融东西方的文化忙碌地飞翔。明代以后,从海外射来了一支无形的箭,使它跌落在地上。它头枕着大片的荒凉,痛苦地呻吟。它的翅膀是如此巨大而又沉重,战争以来,多次被时代的强大气流冲击过、震颤过,吃力地扑打着,希望起飞,掀起遮天蔽日的黄土,造成推掉重压的雪崩。直到红旗插遍,它才逐渐向蓝天爬高。如今,西部大开发的浩荡长风,正把它送入从未有过的繁荣和无限美妙的境界。”一个动词的作用往往可以超过十个形容词,然而高先生的这一段话中一连串却用了17个动词:“搏击”“ 搅动”“ 传递”“交融”“ 射来”“ 跌落”“ 枕着”“ 呻吟”“ 冲击”“ 震颤”“ 扑打”“ 起飞”“ 掀起”“ 造成”“ 插遍”“ 爬高”“ 送入”,细细品读,所有这些动词都是在展现一只大鹏鸟的风采,真可谓“传神之笔”!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必定有深入
细微的观察力和入木三分的想象力,高平散文中的“西部之大鹏鸟”犹如徐悲鸿国画中的“八骏图”,的确让人回味无穷。试想想,一位作家能够达到这种艺术境地,必定需要活的源头——“生活中的智慧、人生中的淡定”,高平主席的九死一生造就了这种宛如明灯的智慧,铸造了心如磐石的淡定,也成就了一代文学俊秀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