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典谚语及其翻译进行分类、比较与分析,旨在明确汉语谚语英译的基本原则,展现汉语谚语英译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为汉语谚语英译学习、
教学与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关键词】《红楼梦》;汉语谚语;英译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
——
—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孙钰萌张顺生
引言
汉语谚语精炼生动、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语谚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谚语等同于俗语,狭义的谚语也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谚语,是以知识性为根本特征且非两两相承的表述语,与歇后语、惯用语等同属于俗语的范畴(温端政2011:3)。汉语谚语在音、形、义、语言、功能、文化等方面以押韵上口、精炼工整、寓意深刻、生动形象、传授知识、带有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为特征。汉语谚语或揭示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或总结千百年来各行各业的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促成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要使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
还要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而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关键在于理解和接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汉语谚语以英语语言国家读者知之、乐之乃至好之的方式翻译推广,是汉语谚语英译的基本原则。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红楼梦》对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刘泽权、朱虹(2008:461)的统计,《红楼梦》中共使用谚语178条,其中许多是人们耳熟能详、世世代代用以训诫与传授经验的经典谚语。
在《红楼梦》的诸多英译本中,
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Hawkes )和闵福德(Minford )的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最受学界推崇。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整理选用了杨译本与霍译本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全译本,
是学科研究的有利平台。基于绍兴文理学院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和中国谚语大辞典工具书库,
研究者选取《红楼梦》全译本中的经典谚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经过探讨分析,有力地验证了汉语谚语英译的三种基本方法:
套译、仿译和创译。一、套译
与汉语谚语一样,英语中也有许多经典的谚语和语句,它们用词洗练、短小精悍,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梁茂成1995:38)。由于人类大家族的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复杂的、重叠交错的相似性,即“家族的相似”,很多汉语谚语能在英语中到与之在喻体形象、文化意象、修辞彩、内涵意义等方面功能相当的谚语或语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直接套用这类英语谚语或语句替代汉语谚语,也就是能采用“拿来主义”,不必另起炉灶,此称之为套译
(张顺生2015:92)。例1:
原文: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霍译本: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红楼梦》第六回)
分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旧谚,指谋划事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事情能否办成则取决于
Vol.21No.2
天意。霍译本直接套用英谚“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押韵凝练,工整对称,意义也与汉语谚语一致。考虑到中国人大多不信仰“上帝”“耶稣”,杨译本的“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则仿照同一句谚语结构,将God译为Heaven,以求更忠实于原语文化。
例2:
原文:求人不如求己。
霍译本:Self-help is the best help.(《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分析:“求人不如求己”指恳求别人援助,不如依靠自己努力,也指央求外人不如央求自家人。霍译本直接套用英语谚语“Self-help is the best help.”翻译,简练又地道。杨译本“It’s better to ask of one’s own folk than of outsiders”,主要表达央求外人不如央求自家人的意思,但“求人不如求己”在《红楼梦》中是贾琏央求鸳鸯挪用贾母金银时说的话,意思是自己不便向别人借钱,不如先悄悄用贾母的金银应急,日后再补上。此处取“自家人”之意,由此看来,杨译本在意义表述上更有道理,只是不及霍译本简洁。
例3:
原文: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杨译本:Like the dog that bit L俟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分析:“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用来形容人不识好歹。杨译本首先直译经典习语“狗咬吕洞宾”,然后套用“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以完整解释汉语谚语的意义,将汉语谚语的文化风味与英语谚语表达巧妙结合起来。
二、仿译
很多汉语谚语虽然没有对等的英语谚语来匹配翻译,但有内容、形式相近的译语可供参考,通过模仿或者采用英语中现有的行文方式翻译汉语谚语,将汉语及其文化与英语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即为仿译(张顺生2015:93)。
例1:
原文: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杨译本: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第二十四回)
霍译本: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第二十四回)
分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意思是再聪明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做不出粥,比喻一个人本事再大,
缺少必要的条件也干不成事情。英语谚语中“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与其类似,杨译本和霍译本都是对该英语谚语的仿译。
例2:
原文: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杨译本:Even the longest feast must break up at last.(《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霍译本:Even the long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分析:“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是说规模再大的筵席,也有撤散的时候,比喻人生既有聚会,就必然有分离,泛指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有盛有衰。英语谚语中“Even the longest day has an end.”与其类似,杨译本和霍译本都是对该英语谚语的仿译。
例3:
原文:牛不吃水强按头。
杨译本:You can’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霍译本: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分析:《红楼梦》第四十六回:“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鸳鸯口中“牛不吃水强按头吗”,意在说明自己不会因为强迫手段而就范,极具讽刺意味。换句话说,就是汉语谚语“牛不喝水难按角”,比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难以强迫去做。杨译本与霍译本都是这样的翻译思路。杨译本采用中规中矩的直译,霍译本则仿译英语谚语“You can lead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在翻译效果上较杨译本更胜一筹。
三、创译
汉语谚语不胜枚举,许多是英语中没有的表述。与套译、仿译不同,创译不刻意套用或模仿英语
的表达习惯,更强调还原汉语谚语本身的特征,为英语体系输入汉语谚语及其蕴含的“异域文化”。
例1:
原文: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杨译本:A man so desperately poor will go to any lengths.(《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霍译本:The man sentenced to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will dare to pull the Emperor off his horse.(《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分析:“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又作“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剐,也叫凌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的皮肉一刀一刀割下来,直到死去。这句谚语指人如果连最残酷的死刑都不怕,什么事情都敢干,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刑罚文化,又反映了底层人民敢于反抗甚至推翻统治阶级的勇气。霍译本采用直译翻译,能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原谚语的意蕴,但理解有偏差:译文意思为“已经被判千刀万剐之刑的人敢把皇帝拉下马”,而原谚语其实是条件句,“哪怕千刀万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杨译本采用意译翻译,没有翻译原本的字面意义,似乎失去了原谚语的风味。
例2:
原文:当着矮人,别说短话。
杨译本:One doesn’t talk about midgets in front of dwarfs.(《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霍译本:One doesn’t discuss short legs in front of a dwarf.(《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分析:“当着矮人,别说短话”是说在个子矮小的人面前,不要说关于“短”的话题,指当着有某种缺陷的人说话,要有所避讳,免得伤害别人。杨译本为“别在矮子面前谈论小个子”,使用了两个同义不同形的词;霍译本为“别在矮子面前说短腿”,用短腿代指“矮”。
例3:
原文:树倒猢狲散。
杨译本:Tree falls and the monkeys scatter.(《红楼梦》第十三回)
霍译本:When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scatter.(《红楼梦》第十三回)
分析:“树倒猢狲散”是说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杨译本和霍译本都对谚语进行直译,保留了原谚语的喻体形象“树”“猴子”,都十分形象、生动。
四、三种译法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套译充分利用文化共性,既能精准地将汉语谚语及其所授知识“本土化”,又不会产生因“归化”过度而失去原语文化氛围的问题。但是,当所套用英语谚语或经典语句无法传递汉语谚语所蕴含的意义或者原谚语中蕴含的文化时,便不能想当然地使用套译法(张顺生2015:93)。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能人云亦云地套译为“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英语谚语,虽然句式相似,但译文既不是谚语,又不是在阐述“人多互相扯皮,事情反而办不好”的道理,更无法还原汉语谚语“和尚挑水”的故事性与文化特。
仿译讲究语言结构“求同”、语言文化意义“存异”。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和“One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为例,两句谚语都在说明要做成一样事物,不能缺少必要的材料或条件,两种不
同语言之间互通的道理正是文化共性的体现。但不同于bricks、straw,“媳妇”“米”“粥”等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特的家庭文化、饮食文化乃至社会文化,是翻译中不能视同一律的文化差异。重点比较译句杨译本“Even a clever wife can’t make congee without rice.”和霍译本“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可以发现杨译本采用异化翻译,“米”即译为传统食材大米rice,“粥”译为特指中国大米烹饪的粥congee;霍译本采用归化翻译,将中式食材“米”译为另一种食材flour,中国人日常食用的“粥”用西方国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bread代替。明显,杨译本是语言结构“求同”、语言文化意义“存异”的典例,采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传授更具特的“中国道理”。
Vol.21No.2
7.你课后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A.朗读
B.反复大量背诵单词
C.做大量英语练习
D.听英语
E.以上都难做到
8.你用英语写日记、周记吗?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9.你会主动寻机会学习英语(如收听、收看英语节目,利用英语工具书等)吗?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10.你会有意识地注意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或商品包装上的英文说明吗?
A.经常会
B.有时会
C.不会
11.你喜欢唱或欣赏英文歌曲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12.你平时喜欢看英文原声影视节目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C.一般
D.不喜欢
重视在英译中展现中国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代表一味地采取异化翻译,而要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般来说,在处理原文中有异质感但并不妨碍理解的喻体形象时,倾向于“异化”;在处理原谚语异质感过强的喻体形象时,则侧重于“归化”(刘新义、张京生2002:80)。
结语
通过探讨可以发现:套译充分利用中英文化共性,以“谚”译“谚”,将汉谚“本土化”达到求同;仿译亦旨在求同,借助英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引介汉语谚语和中华文化,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创译能原汁原味地再现汉语谚语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也最灵活多变,可以通过文本创新解决翻译难题,以存异,提升汉语谚语的英译层次。然而,无论是套译、仿译还是创译,都需要大量的英语、汉语输入,同时进行应用理论研究,因为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并掌握灵活的翻译方法,才能正确地输出。只有平时勤于阅读,勤于积累,勤于思考,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
的尴尬局面(张顺生2015:94)。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译者应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
念为己任,有取舍、有变通地综合使用各种翻译方法,提供目的语受众喜闻乐见的翻译作品,从而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际,实现文化交流的“双赢”。
引用文献
梁茂成.1995.英语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5):38-41.刘新义,张京生.2002.归化异化各得其所——
—从谚语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翻译法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1):78-81.
刘泽权,朱虹.2008.《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6):460-466.
温端政.2011.中国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顺生.2015.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J].中国翻译,(1):92-94.
作者信息:200093,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
学院
(上接第36页)
1.你认为语文、数学比英语重要吗?为什么?
2.你英语单词、语法知识掌握情况怎样?
3.你觉得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适合你吗?
4.你认为影响自己学好英语的因素有哪些?
5.你考试的阅读理解平均得分如何?
6.你想通过多种渠道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吗?
7.你喜欢英语课的形式多样化吗?
8.英语课上形式多样的活动能激发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吗?
9.你觉得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英语训练方式单一吗?
10.你对学校或英语教师有什么建议?
附录二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访谈提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