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能够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借鉴
“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这句中国读书人代代相传的俗语,其实也正道出了一种作文之道。说“套”,固然偏激,但要写出好文章必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连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窥陈编以盗窃”。北宋江西诗派的开创人黄庭坚也说得明白:“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谈到写作时也曾说过:“模仿能够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由此可见,模仿和借鉴对于写作是极为必要的。
一切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实际上一切文章也起源于模仿。每一位作家在起步时都离不开模仿,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模仿对要迎战高考的学生来说就更有必要了,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创新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证明,对于考生,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倒不失为一条切近、便利的作文之路。
千古文章有二端:可变处和不可变处。我们要模仿、借鉴的是其不可变处。作者认为,在高考作文中,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别人文章中的不可变处,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智慧,更是取
得好成绩的法宝。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中特别是在强化训练阶段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有效地提升限时作文的水平。具体说来,能够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诗语以拟标题
俗语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而借用诗化的语言,就能够拟就一个好题目。巧借古诗词、广告词,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名拟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好感。当然,这种方法还能够扩展到借鉴相关作品的内容。这种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其中巧借古诗文和典籍就是一个诀窍。具体的做法:一是直接引用与文章材料、中心相吻合的古诗文做标题。如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感时花溅泪》《半缘修道半缘君》《对影成三人》《他年我若为青帝》等题目,旧语新用,别有一番古朴情怀。二是化用古诗文做标题。如《人生识字糊涂始》《人之有诚信,犹鱼之有水》《诚信归去来》等题目,灵动自然,情趣理致扑面而来。三是使用语典,即对古诗文中遗留下来的警句或熟语的引用或化用。如《诚信所至,金石为开》《投之以诚,报之以信》《爱及他人,惠及自身》等题目,凝练醒目,旗帜鲜明。四是使用事典,即活用著名的文学作品或典籍中的故事。如《赤兔之死》《再见孔乙己》《朱贵开店》等题目,触目之间,陡生悬疑,趣味盎
然。另外,还能够引用或化用谚语、歇后语、广告词及流行歌曲的相关内容拟题,如《茄子不开虚花》《诚信——生命因而美丽》《相信我,没错的》《图书阅读,爱她没商量》《爱问才会赢》等。总之,这样拟就的标题醒目、上口、诗化、含义隽永,很容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观点上的认同。
二、借鉴思想以立主旨
并加以提炼,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更容易得分。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写作需要借鉴,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增强对范文的模仿练习,正是创新的前奏。名人大家借鉴前人作品思想的例子不胜枚举:李白的七律精品《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思想如出一辙,朱自清的《荷塘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思想有借鉴和相承关系,《家》《京华烟云》都有《红楼梦》的影子,钱钟书《围城》的思想就是借鉴法国谚语中的一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大师尚且敢于借鉴别人的思想,作为一个无论阅历还是生活都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借鉴他人思想来确定自己文章的主旨,有何不可?
三、借鉴课文以用素材
因为素材的中心具有多向性,所以同一素材,既能够说明这个道理,也能够说明那个道理。例如“老子西出函谷”这个素材,能够用来谈“自由”,谈“放弃”,也能够用来谈“选择”,谈“境界”,谈“心态”……为此,我们完全能够把别人使用过的典型而生动的素材巧妙地“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当下,相当多的学生觉得作文难就难在没有素材,实际上教材就是最好的素材源,对教材中的素材加以分类整合、选择使用是一条最便捷、最实用的途径。读历年高考满分作文,多数似曾相识,其实就是灵活使用了教材中的素材的缘故。例如2006年全国卷满分作文《读,让我完善自己》,其主体就是对来自教材的相关苏轼和文学形象玛蒂尔德的素材加以评析、衍化而成的。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2007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怀想天空》,将教材所选鲁迅的作品内容和鲁迅的人生经历有机融合起来,缅怀伟人的崇高品格,描画出一幅别样的鲁迅的“天空”,显得情深而旨远。该考生不避“三怕周树人”的疑忌和老师可能的“警告”,在考场上偏向“虎山”行,其精神就足以让人感佩。这样的典例举不胜举。
四、借鉴思路以定结构
将他人典型的行文思路和结构记下来,灵活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也是高考作文制胜的法宝之一。而教材也给我们提供了太多这样的范例。例如同样是对秦和六国兴亡评述的文章,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贾谊的《过秦论》以叙为主,先叙事,后得出结论,而苏洵的《六国论》却是以议为主,先提出论点,接着论证,最后强化中心。这就给我们写叙议结合类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的模式。高考作文中,借鉴前人行文思路和结构的例子也很多。如2003年甘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就是模仿了古代文赋名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模式;又如2004年湖南满分作文《祭弟文》,由事及情及理,在行文上,明显有韩愈《祭十二郎文》的痕迹。如能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用“旧瓶”装“新酒”了;否则,倘若上了考场,要装酒了,才想起没有瓶子,于是慌乱间只好随便个容器装了,偏偏把茅台装进夜壶,那该是多懊丧的事啊!
五、借鉴警句以炼语言
他人警句遣词造句的技巧,说话的语气,也是能够模仿的。拣取别人几个好句子,或改写几个好句子,移花接木般使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成了自己文章的“亮点”。例如,我在作文批阅中发现,有学生在学习了《记念刘和珍君》和《故都的秋》等课文后,借鉴文中的
相关语句,仿造了如下的语句:①美酒,已使我沉醉不已了;丝竹,尤使我心旷神怡。②三鹿婴幼儿奶粉添加“三聚氰氨”的创举,山西黑砖窑毒害农民工的豪情,不幸全被这次矿难百余具尸骨给抵消了。③悔恨啊,悔恨啊!不在悔恨中崛起,就在悔恨中沉沦。④唐朝的诗,当然也有它奇幻的地方的,譬如巫山的云雾,沧海的明月,巴山的秋池,渭城的朝雨等等,不过比起断肠人的愁来,正像是大漠之与孤烟,江枫之与渔火,晓风之与残月。对语言的模仿,其实古人一直在做,并把它作为写作的基本技能来训练的。就是名人名篇中,也不乏其例,你读“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时,称颂它是“千古绝唱”,不过你也能够到早于他百余年的北周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的诗句,模仿得多厉害啊,几乎是“抄袭”么。其实,这样的借鉴,恰恰能够激发语言创新的灵感。
其实,天下文章,可模仿借鉴的太多,惟有情感是自己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情感源于生活。我们只有热爱生活、注重生活并持续地感悟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触发真情实感。善模仿借鉴者,仅仅擅长发现文章不变处,以形成模式;擅长控制文章可变处,以展示个性,如此而已。惟其不变,作文方有章法;惟其可变,作文方能鲜活。文有章法方可得到阅卷者的认同,文能鲜活方可取得阅卷者的欢喜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