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
在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经济常识》最难,既不象《哲学常识》、《政治常识》那样好把握知识体系,也不容易抓住重点,迅速提高应试答题能力。学生远离经济生活实践,不了解国家经济政策,信息较闭塞,不了解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从《经济常识》本身去突破有难度。我国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同志曾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中完全可以用人类认识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观察、分析研究《经济常识》。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经济常识》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呢?
一、透过现象本质,抓住经济现象本质,树立资源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特征,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现象与本质密不可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正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2007年股市、楼市、江市跌宕起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通胀预期加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兼并、联合行为不断,国家连续多次提高利率,加息干预,推出稳定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出构建两型社会,构建创新型国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总额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一个接一个,诸多现象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如能透过现象迷雾抓住经济本质,学习当可事半功倍。从古到今,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环境等,这些统称资源。经济研究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在如何使用资源上做出一定的安排,这就叫资源配置,一切经济现象无外乎都是对各种不同资源进行配置,经济的本质就是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经济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