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虚和实
环县第二中学 白正川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分三种类型,即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
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 想像为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
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鹤,优者游者。这种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里出现的物象为实,在物象启示下所产生的想像为虚。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表达技巧。在这里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现象归纳如下:
(一)当前之景为实,联想或想象之景是虚
由眼前的景物联想或想象出与其相关的景物,就是以实生虚。
从窗户向外看山,看见山的一小部分,但在人的意念中,并不局限于从窗户里看见的部分,而是整座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
(二)当前之景为实,未来之景是虚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想象酒醒所见的景象:一夜行舟,酒醒之后,已是第二天清晨,泊舟江岸,晨风萧萧吹杨柳,月子弯弯挂枝头,是典型的虚景实写。这样虚实结合,给当前的恋人分别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伤感之情。既拓宽了本词的意境,又显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雨霖玲》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已逝之景,大多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景象。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感情的诗不少,尤其是借故讽今的怀古诗。
苏轼《念奴桥·赤壁怀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由眼前的古战场展开联想,“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资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通过想象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歌颂、仰慕,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年岁渐老,功业无成的感慨。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历史往事,最后一句写王城故址只有鹧鸪在飞。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游览越中时由眼前景联想到历史上的国家兴废、人事变化,从而表达了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感慨。
(四)当前之景为实,回忆之景为虚
作者把某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回忆,“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只是回忆,所以是虚写。“小楼昨夜又东风”写的是眼前实景,回忆之景与现实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惆怅。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五)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旅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于冬至节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虚实结合,眼前的孤寂之情是实,家人围坐之景是虚,以此来突出诗人强烈的思家之情。孟
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但虚中有实,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三、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
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这种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比喻,化虚为实,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之愁绪,尽在滔滔江水之中,典型的以实写虚。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
用比喻来抒情,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更形象,更富感染力。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冬至古诗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