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视域下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
“双减”是一场撬动基础教育的变革,更是回归教育本真的华丽转身,而作业改革,亦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老师主动转变教育格局观念,准确识辨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知识盲点,综合施策,力求科学应变,做到应需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延,立足“双减”,探索基于语文要素视域下的小学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大餐”,更是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然而,近年来,社会对作业的诟病可谓不少,针对当前作业的种种弊端,身为一线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观,设计有思维含金量的作业,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目标。
一、立足语文要素,设计单元作业
单元类作业的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一系统论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基于单元的单元类作业应运而生。
单元作业是教师着眼单元整体,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将单元作为一个
整体进行有层次性地设计。不同于日常以课时为单位的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更注重课时之间作业的联结与递升,帮助学生加工整合零散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系统化,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了六、七单元,则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在语文要素的基础上螺旋上升而提出来的。从“关注”到“理解”,再到“感受、积累”,前后勾连,螺旋上升,编排严谨,具有系统性。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极富特点。《大自然的声音》语言丰富、鲜活,文章充满大自然声音的韵味美。《父亲、树林和鸟》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与耐人寻味的对话,表现了父亲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带刺的朋友》运用情趣盎然的语言,勾画出小刺猬偷枣时的可爱机灵的形象。三篇文章语言独特,都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结合单元教材特点,在单元作业设计时可从语文要素这一维度出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课前预习作业
《大自然的声音》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圈画出你喜欢的语句。《父亲、树林和鸟》 朗读课文,细读课后三句话,圈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带刺的朋友》 朗读课文,画出生动有趣的语句多读几遍,并结合课文说说趣在哪里。
三篇课文,在第一层次的预习作业中皆设朗读课文这个训练目标,老师以单元作业设计统领全局,通过圈圈画画,自读自品,初步感受作者表达之妙,欣赏文质之美。这样的预习作业,指向单元语文要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有序而持续地落实。
第二、三层次:课后作业
经过课堂的深度学习后,学生感受到文中语言的美妙,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感受到大自然的声音、爱鸟的父亲、偷枣的刺猬等事物与众不同的特性。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审视并结合教材在课后安排的练习,我们可以做如下作业设计。
以《大自然的声音》为例:课后第二题以导图的形式,让学生文段的总起句。第三题是以读拓展的方式让学生先读一读描绘声音的词汇,再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有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根据教材语言特点和本单元要达成的语文要素,可以将这两道题目进行重组、整合。
带刺的朋友
在课堂说话练习的基础上,课后作业设计时让学生借助第二题导图的形式,写出自己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核心内容,通过导图形式来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助力学生主动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在自主选题、语言建构中进行语言运用,不仅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同时为本单元习作要素——“留心生活,记录自己的想法”做好铺垫。
“点到即止”的完成课堂作业是不够的,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视频再现生活后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笔:“虫儿是丛林的演奏家”“ 是个音乐厅”,借力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让作业跨域整合,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通道,实现对已学知识的重构和更新,学会活学活用,从而获得能力和情感的生长。
基于单元视域下的作业,不是机械的重复,不是孤立的碎片,它是以单元为整体,以语文要素为指针,从原先一课一课确定目标转变为单元整体确定目标,从单篇知识点的学习转变为单元学科素养的培育,将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课末练笔加以统整,有序地引导进入深度学习并内化知识,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二、基于兴趣激发,丰富作业类型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儿童的天性是玩乐,作业设计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激发孩子完成作业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只有那些充满刺激、有趣多变、形式丰富的寓教于乐的作业,才能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将单元视角、学生兴趣和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设计丰富而有意义的作业。
1.趣编故事:很多课文非常有趣,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改编古文,用多种形式学习课文。例如学完《小狗学叫》,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续编小狗后来还会遇到哪些动物,发生怎样的故事?他最后学会了真正的狗叫声了吗?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后,可以带着孩子们改编古文,编一编、演一演,让“小小作家们”在改编、续编、创编的过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2.情境作业: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作业设计可以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下第一单元提出的阅读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位列第一课的《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都描绘出大自然中明丽、烂漫的美丽景致。教师可以设置自主性的作业:喜欢绘画的同学请给诗配上明丽的风光画;擅长习作的同学可以
将诗歌改写成清新的短文;热爱朗诵的同学,选择典雅的配乐进行诵读。因为有了单元语文要素的依托,作业成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展示平台。因为多了个性化的选择,形成开放的、优化的学习模式,学生经历复述、表演、比较、评论的历程,将读懂的表达出来,用语境还原的方式复活语言的生命,从而为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感悟能力提供契机。
3.课本剧演一演:通过有趣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比如《曹冲称象》一课,就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人物想出大象称重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曹冲的智慧。课本剧的表演作业学生参与面广,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让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提升。
4.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连环画制作:根据单元的目标、课文的故事性适当进行连环画制作,既能考查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语文与美术的结合,扩大了阅读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杜绝了作业的枯燥性。比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之后,可以画画蟋蟀住址的样子,学习了《盘古开天地》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神话故事插图讲故事。灵活多样的连环画作业设计不仅可以释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真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作为人文性浓厚的语文作业,还可以有更加多彩的作业形式:一年级孩子学了《小小的船》,可以学唱这首歌;三年级孩子学了《昆虫备忘录》,可以在课后养养昆虫、观察昆虫,动手完成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昆虫备忘录;五年级孩子学了《摔跤》后,拓展观看《小兵张嘎》的影视剧或书籍,感兴趣的还可表演一段故事情节;学习了名著单元——《草船借箭》《景阳冈》,让孩子试着做编导,与伙伴共同创编课本剧,关联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文阅读;探究了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可以来个春天的约会,自己规划,在家长的带领下实地春游。作业设计亦是一种艺术,多彩的作业设计,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自主的作业空间,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发展个性,丰富情感,发展核心素养。
三、基于自主学习,设计融合作业
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多角度设计作业,从而让作业设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1.课内外联系:语文课本内容只是一个引子,通过它我们可以引出更加丰富的课外内容。因此老师进行课后作业设计时,要立足于单元目标,注重整合校外资源。比如学习了《我
们的传统节日》后,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之后,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故事、诗词,举办班级传统节日集市,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知识点的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多学科融合:作业设计可以和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多个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学会用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作业既丰富知识面,又拓宽视野。比如学习了《花钟》后,老师可以布置科学观察作业,让学生们观察不同的花开放时间的不同,状态也不同。学习了《对韵歌》可以布置学生跟着韵律唱一唱。多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促进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