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座)活用课后习题 落实语文要素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将语文要素渗透在每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并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梯度地螺旋上升。一至三年级课后练习题,较过去语文教材的练习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后习题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能有效地沟通课堂内外,“语文味”也更浓了。每篇课文后面,除了“读一读”、“朗读课文”等基本的教学要求以外,还有三四个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其中,有理解课文的练习,也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要求,还有语言实践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用好课后习题,充分挖掘它的教学价值,是每位语文老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如何灵活运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叫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学习策略。从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语文要素基本遵循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梯度发展序列,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什么叫语文素养?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
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
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
三、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
部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部编本教材在编排上都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一条是以内容主题组织单元教学,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课的课文和课后习题中。部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由易及难、显性地呈现在课后习题中。明确课后习题意图能帮助教师建立语文要素序列化概念,进而利用课后习题,优化教学策略,围绕语文要素,展开阅读过程,从而在真实的、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仔细研读部编版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编者对于课后习题的编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善,这不仅能切实为文本及单元
教学服务,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还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抓手,还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方向从平面化的字词句段篇学习转向立体化的阅读策略学习。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准"课后习题",吃透设计意图,理解教材编排的语文教学的"隐在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展开教学,分层落实语文要素,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带刺的朋友
一年上、下册教材全册由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上册14篇、下册21篇)课文组成10个阅读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三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二年上、下册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24篇课文组成7个阅读单元,由4篇识字课组成1个识字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三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三年上、下册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阅读单元、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快乐读书吧、三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组成。
四、部编版教材中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
  1. 一年上、下册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
     2.二年上、下册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
  3.三年上、下册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安排
  五、部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
解读好、利用好课后习题,发挥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1.课后练习,让语文要素得以落实
 部编版教材里的单元语文要素都充分体现在相应课文的课后习题当中,课后习题已成为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还有采用文中泡泡的形式提示。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以各种方法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朗读背诵相关的语段,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思考题从多个角度带领学生体会了生活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描写声音的词语;《父亲、树林
和鸟》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感受句子中的修饰词、叠词的使用,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带刺的朋友》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称呼变化中蕴含的情味。这样的课后习题落实了语文要素并贯穿了方法指导,再通过“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进行梳理总结,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 
2.课后练习,使教学目标有了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好正确的教学目标,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但是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往往让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取舍。而部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依托,确定目标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部编版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由学段的一般性目标、单元重点目标和本课的个性化目标组成。而课后习题分解着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每个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紧密相联,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课标要求之一,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都指向此学段的课标要求。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制定好教学目标,并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课后习题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关系,更要理清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的关联,从而明确教学方向。 
3.课后练习,使活动设计有了抓手 
课后习题都体现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体现“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所以课后习题自然成为设计教学活动的抓手。利用好课后练习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简约,更加扎实。 如《海滨小城》课后有三个思考练习题。教学这一课,可以大致依据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设计以下教学活动。活动一:借助第一题,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活动二:依据第二题,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活动三:借助第三题,指导学生摘抄写得好的句子。《在牛肚子里旅行》的三道练习题也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活动一:通过第一题,体会红头和青头对话的心情;活动二:通过第二题,一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活动三:通过第三题,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灵活运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现就课后习题中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实现语言的多向度建构等方面,来谈谈如何落实语文阅读力的培养。
(一)抓住关键,为复述课文提供支架
2011年版课标关于第一学段目标中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根据这一要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课后练习题重点安排了借助图片、关键词语,句子、情节等讲故事的练习。用好这些课后练习题,能有效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二年级下册重点落实“借助提示讲故事”的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中编排了多个复述课文的训练。《大禹治水》课后习题要求:按照下面的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根据关键句子提示的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复述课文;《千人糕》课后习题要求: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借助插图,抓住关键,呈现制作过程。能按照顺序说最好,如果能讲2-3个流程即可,不一定按顺序说;《小马过河》课后习题提示关键词语,要求: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三组关键词语讲述故事始末;《蜘蛛开店》课后习题要求: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教材是运用思维导图呈现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讲故事,脉络清晰,直观形象;《羿射九日》课后习题要求:根据表格里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教材用表格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把提示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复述课文。这样的课后习题设计:图片讲
故事——关键词、关键句讲故事——情节讲故事,体现出训练程度的不断深化,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梯度,为中高年级学生简要地复述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知识可以传递灌输,但能力不行,其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最终自主形成。对于这样的课后习题,老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掌握复述方法,激发学生对复述的兴趣,学会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只有在不断讲述中,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提取信息,提升感知理解能力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设置的课后习题,重视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学习提取语文教学信息的能力。从提取单个信息到多个信息,从提取明显信息到隐藏信息,在提取信息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些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会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把提取信息的训练分解成“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三步来完成。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课后练习题要求是:朗读课文,想一想:
露西在给爸爸的后一封信里都写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试着把这封信说出来。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描写相关语句。当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提取后一封信的相关信息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样讲台灯坏了这件事,前后两封信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比较了前后两封信的不同表达方式,从中感受到了书中所写的这一封信是阳光快乐的信。这样,便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这样的三步训练,既让学生在“提取信息”的实践过程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整合信息,为思维发展建构体系
部编版教材知识编排有体系、有层次。单就“提取信息”的能力来看,从一年级上学期到二年级下学期,要求稳步推进,“提取明显信息—寻关键信息—整合简单信息—整合复杂信息”,有梯度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