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祖先为何要驯化动物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派特• 辛普曼最近撰文指出,在过去的260 万年中,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远远超过了现代人与宠物的关系,它几乎贯穿了人类的
进化史,并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
与其他动物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在自然界中是十分少见而独特的,但这在人类中却广泛存在。在自然环境下,几乎没有动物会喂养其他动物的幼仔,因为食物总是有限的你每喂其他动物的幼仔一口,你自己的幼仔就少吃一口。面对这一现实,养育其他动物的幼仔显然难以理解,那为什么人类会这么做呢?辛普曼指出,正是因为260 万年前石器工具的发明与应用,才促使人类与动物逐渐产生了这种密切的关系。装备锋利的石器工具的人类,一下子从孱弱的猎物变成了高效的猎手。同时,成为掠食者也使得我们的祖先直接参与进了与其他食肉动物争夺动物尸体和猎物的竞争之中。正如辛普曼所说,人类祖先既学习观察那
些潜在的猎物的习性,以期提高狩猎的成功率,获取更多的食物,同时,为了在自然界的竞争中获得相对的优势,他们也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竞争对手身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于动物的认识与了解日渐加深,又可以通过沟通,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其他人。语言的进化,以及信息与知识的交流手段的产生,使得我们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辛普曼推断,当人类关于动物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进化的天平明显地向人类倾斜,我们的祖先开始一项革命性的尝试——驯化动物,于是3.2 万年前狗被驯化了。如果仅仅是从保证稳定的肉食供应出发,传统上认为,把狗作为家畜来驯化是一个非常不理想的选择,因为狗本身就要吃掉很多食物。然而,驯化动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获取肉食,而是将我们经过千万年观察而熟知的动物,变成我们活的工具。不同的驯化动物为不同的工作提供了大量可再生的资源。例如追踪猎物,消灭老鼠,保护族人与货物,提供毛皮取暖,远距离运输,以及为人类的婴儿提供奶制品。
驯化是一个持续数代的过程,并基于对这些动物的观察,一旦完成了这一驯化的过程,家畜便会根据各自的特性,为人类提供大量的便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最为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特性,它为我们族的生存与繁衍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种联系,取决于人类的两个关键的属性——语言与工具的制作,两者为现代人建立起一个适合我们生活的得天独厚的环境。
(潘伊凌/ 编译)
文章来源:Science Daily
中文名称:
驯化
英文名称:
acclimatization;domestication
定义1:
某一物种习惯于新迁入地区的气候和生境条件的过程。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生物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1)人类将野生生物培育成养殖生物的过程。 (2)使生物适应新的环境,或形成一定条件反射的过程。
应用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养殖学(二级学科)
定义3:
在人工选择条件下,生物体的性状向人类所要求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应用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经典遗传学(二级学科)
定义4:
人类将野生动物或植物培育成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的过程。
第一批被驯化的动物

1.8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还过着游牧生活。狼和人一样,也饱受着食物紧缺的煎熬。

人和狼这对竞争对手,注定要相遇。但这似乎并不是一场公平的角逐,因为人能够制造工具。狼最终选择了退出。但人类捕捉到猎物后并不会把猎物全部带走,他们会把族人不吃的部分留在原地。这使得狼待人离开后,可以享用剩下的美食。

在公元前2万年至1.5万年间,人类的迁移频繁起来。与此同时,一些狼也悄悄地跟在人类的迁徙队伍后面。

终于有一天,一个念头偶然出现在原始人的脑海中:为什么不借助狼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更高效地抓捕猎物呢?这个想法,使一些幼小的狼崽被人们捉到部落中圈养起来。这就是第一批驯化动物的由来。

从野生狼到第一批狼犬,中间只经过了50代。从自然环境到人类环境的转变,使它们的荷尔蒙分泌发生了变化。它们的首要任务不再是捕猎,而是保卫家园,遇到危险时发出警报。

如果某只狼犬身上还残存着野性,人类就会把它杀死。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祖先在下意识中完成了一个“选择”,使得狼犬能看懂某些手势,能和人类进行一定的交流。

家猫和人的相遇,则可追溯到尼罗河两岸的狩猎时期,当少量家猫出现后,古代祭司修建了很多大型猫舍,家猫和野猫被集中在里面相互杂交,这样,出生的后代会渐渐失去野性,变得更加温顺。

从驯化植物开始

人类对猪、马和家牛的驯养大约是从1.1万年前开始的。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狩猎采集者逐渐定居下来,他们开始享用自然生长的小麦、大麦和豆类植物。这种对植物的驯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于摄入的动物蛋白质减少了,他们的身高有了些微下降。于是除了猪、羊身上的肉,他们看中了动物身上的另一种资源:奶。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们颇为头疼:怎样才能既得到羊奶又不至于让小羊羔挨饿呢?最后他们想出了答案:圈养。

经过100多年的选择之后,猪和羊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在人类中间了。但牛的驯化要困难一些。野生的原牛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牛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头骨很大,身长可达2米,体重超过1吨,力量和速度不在美洲野牛之下。

当原牛被圈养后,由于不能迁移,他们均衡的饮食被打破。长期被囚禁使它们的个子变小,也不再那么凶猛。

但是,人类在开始驯养动物时为什么没有选择马呢?答案是,捕捉野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的奔跑速度很快,而牛和羊跑起来慢得多,也更容易对付。人类在驯化了牛、羊等反刍动物5000年之后,意识到了马的种种用处,从而开始了对马的驯化。

一个被驯化的世界

19世纪是一个养殖的世纪。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人类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品种。某些新品种在被创造出来之后,性成熟的年龄会有所提前。利用这个特点,饲养者增加了动物的繁殖次数,以从中获利。野生母鸡一年只能下蛋60个,而通过杂交产生的母鸡一年却能下蛋300多个。

在布鲁塞尔,两位科学家培育出一种没有毛的动物——斯芬克斯猫。与别的猫不同,斯芬克斯猫无法离开人类生存,因为它们主要通过皮肤排汗,需要经常性的清洁。另外,由于没有毛发,它们的皮肤还不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否则就会被晒伤。所以,斯芬克斯猫必须性情温和,喜欢居,如果它表现出半点侵略性,就会被淘汰掉。

人类已经创造出上百种新的动物,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动物都能被人类驯养呢?

迄今为止,只有30种哺乳动物,15种鸟类,2种昆虫,一小部分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甘愿被人类驯服。

对于人类来说,要想把鬣狗、猎豹、瞪羚这样的动物带回家,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某些动物虽然被驯服,但它们却从来不愿屈服于人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象,它会帮助人类,但从不会纡尊降贵。

从驯化第一只动物开始,千万年的时光如水流逝,我们已经离开大自然太长的时间。或许,我们不仅仅需要动物来提醒自己,我们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作物的栽培是农业起源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从原先的狩猎、采集带有掠夺性的方式进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生产性经营方式。自从人类栽培植物以来,各类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各种蔬果就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第一篇 人类与自然
放下征服者之剑——关于自然与人类之关系的哲学反思
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正面临着生态危机。许多志士仁人在为保护自然而奔走呼号,然而这种呼声却往往淹没于享乐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喧嚣声中,它根本不能抵御18、19世纪以来日渐强盛的征服自然的狂热。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已被误导到一个危险的方向上,今天意识到人类之生存危机的人们与沉溺于享乐并贪婪地向自然索取的人们相较只是绝对的少数。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亨们、各国的决策者们也许不得不在口头上喊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但他们实质上仍然被征服自然的欲望所驱使,相信愈能驾驭自然便愈能得到享受,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获得自由。然而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不纠正这一错误,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自觉地保护环境,从而不可能摆脱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人类亟须一次自然观的革命,亟须纠正对自然及其与人类之关系理解的
错误。
地球这个在无法探知的深空宇宙中因无数偶然和必然因素构成的星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物质,那就是生命。如果说地球的生物史在进化演变过程中曾经历过浩劫,不管是外来或内在,那么现在这个蓝星球也许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生物史浩劫过程,而发动此次浩劫的就是被人类自己歌颂为伟大文明的人类文明,也可以称之为智慧文明。
    为什么说人类发动了此次浩劫,或者说怎么样理解此次浩劫?在生物界每个种类都有其延续生命的核心特长,而人类保持物种长期发展的一个核心特点就是智慧,是智慧保证了人类物种的不断繁衍生息。人类作为万亿生物中一员,因为有了高度发达的智慧才统治了这个星球。众说周知生物界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链系统,才能保持平衡,那么人类在生物链中属于哪一环呢?这个太令人值得思索,太多人也许会回答是最高端的一环,其实这个答案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意识形态上的见解,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人类生物应该不属于这个生物链,而是生物史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基因变异,导致了人类这个新物种的出现。人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循环渐进周而复始的生物链系统,让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生物史浩劫历程。这个浩劫的罪魁祸首就是基因突变产生了智慧这个东西。
    存在于正常的生物链中的任何生物,不管是处于最低端,或处于最高端,但终将是一个
完整的循环系统,通俗一点就是你的存在必须有付出而得以存在,得失是成正比的,任何一链出了问题就会打破这个平衡。从生物学上来说,新物种的出现应该会伴随相应的适合其生物链系统的环境出现,反之就是全盘崩塌。而人类物种的出现是一种基因突变的新物种,使其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物链系统,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没有产生一种相互循环的新的生物链系统,结果就是人类不断的侵蚀各个生物链,犹如变异病毒将原来正常的生命循环系统打破,虽然人类不断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在不断的改进和修复,但如果不能建立起新的生物链或有效维护现存生物系统,那么未来浩劫将是必然结果,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人类现在是从各个角度对现存生物链系统进行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用浩劫这个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一直在说人类是目前地球生物链系统的外员,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个层面,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这个议题。
    人类除了智慧外,还有一个大特点,就是病毒变异体的温床,恐怕自然界中再也不出第二个如此脆弱的生物体了。其实这只能是一种对待变异基因新物种的一种极端的两极生物链系统,虽然人类一直在和疾病抗争,这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节点,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予以讨论,这里不做太多的讨论。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生物没有自己的
一个生物链系统,从宏观到微观都没有,所以面对新的入侵体时产生的变异的几率就非常大。反之任何新生物体,不管是宏观或微观,人类对于它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场所,为了适合生存就容易产生适当变异,这些变异的结果除了给人类自身带来打击外,还给其他物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当今的动物界的流行疾病可以说都是被人类直接或间接改变的物种,这就是答案所在。
    人类靠智慧发展和得以生存,而智慧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变异基因产物,它没有从客观的角度来对待生物体系,而是主观的改变了这个延绵生息了亿万年的生物体系,破坏了正常的生物链系统,在人类文明开始的那一刻起,蓝星球就又开始了一场生物史浩劫。
 
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触发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农业的起源。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化的最初起源约始于1.4~3.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曾经历了缓慢驯化和游牧阶段;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导致大规模的驯化动植物地理迁移。驯化活动体
关于猫的资料现了人类对生物圈持续的改造、利用和干预,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编辑摘要
1 概述
2 起源
3 普洱茶驯化文化
4 栽培作物驯化说
5 中国家畜驯化文化
1 概述
2 起源
o2.1 概观
o2.2 过程
o2.3 条件
o2.4 起源地
o2.5 扩散
3 普洱茶驯化文化
o3.1 茶树驯化
o3.2 茶树栽培
o3.3 茶叶加工
4 栽培作物驯化说
o4.1 宗教起源说
o4.2 拥挤说或接近说
o4.3 发明说
o4.4 农业源于采集延伸说
o4.5 驯化地理学起源说
5 中国家畜驯化文化
驯化文化 - 概述
牦牛
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由此触发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革命——农业的起源。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化的最初起源约始于1.4~3.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古希腊学者迪西亚库斯(Dicae-archus)约在公元前320年提出人类曾经历了缓慢驯化和游牧阶段;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导致大规模的驯化动植物地理迁移,直到20世纪初地理学者仍然应用“气候相似”理论探索驯化引种规律。驯化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圈持续的改造、利用和干预,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关驯化植物地理起源和传播的论著,最有影响的是苏联植物地理学家瓦维洛夫(N.I.Vavilov)1925年所著:《对栽培植物起源地的研究》一书。他在广泛的野外工作基础上,提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是那些发现驯化植物栽培种类最多的地区;概述了多种植物的地理起源。这一理论启迪了从现代的变异中心推论驯化原始中心的可能性,推动了农业地理起源的研究,迄今仍然有巨大影响。1952年美国地理学会出版了人文地理学家索尔的《农业的起源与传播》一书,提出了驯化地理学需判定最先发生驯化的区域和最先从事驯化的民族;指出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
繁多的区域,因为那里有大量的遗传因子可供选择和杂交。美国出版的文化地理学家伊萨克(E.Isaac)著《驯化地理学》一书,旁征博引了大量考古学、文化历史地理学、农学文献,较全面地论述了驯化起源,反映了驯化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平。[1]